昨天上班路上一直在听北京交通台的“一路畅通”。因东三环的道路塌陷事件,为帮助交管局疏通交通,这节目被逼改变了以逗闷子抚慰堵在路上者,让他们心里畅通的形态;从早六点开始成为特别节目,不断播报附近各道路的实时状况,插播记者在各路的现场播报与采访相关管理部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立体、实时的交通指导,对所有开车者成为实际的使用。我以为,一个城市就需要这样每天的“一路畅通”,从早六点最早一批工薪族出门直到早高峰结束,使大家上路始终知道应该选择什么道路,增强道路通行能力。这是黄金时段的黄金节目形态,不是说那些缓解人堵车愤怒的逗趣不重要,它应该是辅助手段。
这些年交通台的重要性日显,说明此媒体在上下班时越来越不可或缺。我以为,在现今时代,只有真正对人不可或缺的媒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是实用的意义。新闻是不是不可或缺?在堵车时听新闻、在吃饭时看新闻可能就够了。周刊也许就应该使人在临睡前不可或缺?
下午上海编《新发现》的王淑谨来,说起他们杂志订户大增。这本杂志从法国引进部分版权,本来是针对学生读者,但因知识性与趣味性强,现在成为科技杂志中较琳琅满目的一种,层面反而提高了。这类杂志越来越有需求的原因,也是读者越来越对真正贴近自己的知识性趣味性有急迫的消费需求。所以,每一页贴近读者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我想周刊的定位应是让不同的页从不同方向贴近读者的不同需求,但一定是要有用、有质量的,保证临睡有时间看几页,有所收益。
“个人问题”不是一个专栏,是排版时的错误,在栏头标上了“专栏”,第一期出来指出了一次,第二期还是忘了改正。这个栏目希望是真实的个人对自己遇到麻烦的倾诉,一定涉及自己遇到体制的、人际关系冲突、被亲人伤害等各种各样问题。想法一定有可看性,最起码是有实际内容的,能触人联想的。但这样的文章其实比专栏还不好写,慢慢培养大家吧,一个栏目好否不能看眼前,要看长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