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刊第45期汇报及其他

(2005-11-29 21:59:35)

 45期今天彻底完成,明天就能在北京开始上市。这一期我看成是周刊发展进程中迈出的很重要一步。哈尔滨停水事件,我们派了四个记者,在周刊至今历史上第一次真正通过对核心信息源的采访,做到了对该事件的相对权威报道。我始终认为,对一个媒体而言,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能够接近核心信息源,才能称上比较权威的报道。《三联生活周刊》毕竟不是新华社、央视与《人民日报》,我们在突发事件中接近真正核心,真是难中之难。国内的报道确实有它特定土壤,阻隔太多。接近不了核心信息,在外围指手划脚容易,你又如何有一个宽阔的眼界呢?这真是我们目前做媒体最痛苦之处。周刊这一期的重要突破在采访到了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及关键部位的局长们,在这样的核心信息源面前,真有一种眼界被放大的感觉。你不了解这些官员在这么运作,你有什么发言权呢?

  看到这套20多页的稿子,说实在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从官员的进步上,我真是感觉我们整个社会在进步——官员们真正把人的利益摆到了第一位,而且市委书记也可以与我们的记者对话,能平易讨论问题,能强调透明化对于一个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官员都真如这样“以人为本”,那社会真的能越来越进步。那些官员们真的几天几夜不睡觉,为什么不应该歌颂?

  第二个感觉,也就是哈市官员们所总结的——在面临这种突发的灾难面前,那种组织的调动能力、那种计划调控的手段真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那位市委书记在这种能量后面对市场调控能力的体会体现了一种清醒。我想到的是这种组织调控的排山倒海之后——当水价需要平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晚上充分调动本省、外省的支援,在天亮前把投机倒把以绝对优势镇压下去,保证市场稳定,稳定市民恐慌心理,稳定一座城市在灾难面前的凝聚力。但这种不计成本在调动起来容易的前提下,是不是也有不科学,成本太大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算政治帐,在政治面前不计成本。但在镇压那些投机者,使他们大赔血本的同时,是不是自己在成本上也付出了极大代价。我的意思是,“科学发展观”其实是最难的。哈市此次解决水危机中,最科学的是在考量基础上对停水时间的延长,尽管这种决策不容易,但精确计算,这才是城市市场化管理中最应该倡导的。如果没有科学化,不还是浮在面上的父母官吗?

  谢谢大家在媒体与市场、读者关系中给我很多有启发的建议。周刊应该怎样面对新时代的读者需求?一直是我这几年在考虑的问题。我在几年前就看到美国《时代》周刊的一个调查,说对时政新闻感兴趣的读者正在锐减,所以它们封面做话题讨论的概率越来越高,而观察欧洲的那些大周刊,几乎也是这样的趋势。为什么?因为电视广播互联网的发达,新闻甚至深度新闻已经变得越来越廉价。当一个新闻热点发生,电视台可以24小时跟踪、各种专家都可以分析的时候,也就只能是某个角度的高度与深入可以与之抗衡了。这种压迫,确实使平面纸媒体(包括报纸与周刊)的操作难度越来越高。我个人以为,纸媒体与电视广播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抗衡,只能靠以智商构成的高度与记者的叙述能力,也就是说,叙述在纸媒体的发展中一定越来越重要。角度也就是叙述。

  我还是期望读者能够允许我们这些做媒体的人有一个成长时间。一个媒体是一个复杂体,它要协调各种因素,既然媒体靠人在操作,就不是机器,人总可能有弱点,人不可能什么时候状态都好。比如周刊,每一期我们自己加上专栏作者们,是几十个人在协作,远比自己把握住一个自己复杂得多。每一期在时间压迫之下,一定是不如意处多于如意处。我这丝毫不是为我自己与周刊解脱,我一直承认我们没做好,每一期都不尽如人意。但我想,我会遵循那个原则——我会每天都尽自己绵薄之力努力,并尽量带动周刊每天都努力,希望读者给予一种宽容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