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音乐笔记 |
纽伦堡歌剧院的“指环”已经演了两场,不熟悉瓦格纳的人听完《女武神》就开始意识到,有时候听歌剧是一个体力考验。我想,也就是这次的“指环”给了我们某些关于歌剧消费的启蒙——幕间休息的半小时到四十分钟,我们就明显感觉到保利剧院的大厅、茶座甚至楼上的餐厅都帮了大忙,要不然,这幕间的社交怎么解决?这是贵族们为解决欣赏疲劳很重要的环节。歌剧院除剧场之外,这种高雅社交空间的设计极其重要,它是歌剧文化的一部分。保利的声音效果是不错的,但它毕竟不是歌剧院——它太大了,又没有足够的包间,所以严格说,我们集会而听的还不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奢侈的从容。想想瓦格纳三到四个小时演出时间的歌剧,加上幕间休息,即使将开演时间调到六点半,《女武神》演完谢完幕就近十二点,估计《众神的黄昏》演完怎么也需凌晨一点以上。六点半开演,正在北京堵车之高峰,可怜许多人从东西南北左冲右突提前下班赶来,往往还会延误。此时你能忍心让他在大厅里一直等到下一幕的开场?北京那般大一个城市,也注定是不适合听歌剧——如果听完歌剧,在凌晨三五好友再到酒吧喝一杯,各奔东西回家,这天也快亮了。听歌剧的有闲阶层,第二天早上自然是应该享用美觉的,但我等早上还需早早地上班,由此辛劳可想而知。
如何评介纽伦堡歌剧院此次北京的演出?我的感觉,指挥不错。因为他能通过以纤细的室内乐的解读方式掩盖乐队能力的不足,而我一直以为,将大乐队处理成室内乐的方式,能够降低瓦格纳歌剧意志的强度,突出其软弱的抒情性,而他的抒情性恰恰最美。演唱中,我最不能满足的是对沃坦的想象力,也许是因为霍特(Hans Hotter)已经在审美中构成了权威定势的缘故。这两天都在听1956年克纳佩茨布什指挥拜罗伊特的“指环”,这个现场录音被称为经典。如果比较一下霍特的表现能力,你会感觉在“指环”中,沃坦的表现幅度与容量最大,表现的要求于是也就最高。我始终认为,英雄男高音与被爱的激情疯狂地燃烧的女高音的表现没什么难的,无非是音高的突破。而像沃坦这样的角色,他对权力的追逐、对自由的向往、对规则的委屈、他的儿女情长、残酷威严的混杂所表现的悲剧与痛楚,其表现难度远远超过其他角色。
听“指环”最好的辅导教材,我以为是萧伯纳的〈瓦格纳寓言〉,但萧伯纳说到了瓦格纳歌剧演唱的特点,却没有看到这种特色在声音表现方面的贡献。他说瓦格纳歌剧演唱者不需要很高超的声音难度,其实瓦格纳是在追求音域表现宽度里的丰富性。比如沃坦安排的是低男中音,也就是说,其演唱者的表现要在偏高的低音与偏低的中音之间游移,需要把握的是声音表达宽度这样的难度,表达好了,就有突破传统表达的厚度,也有非常好的音质。“指环”中的许多角色其实都是这种状况,包括男女高音的表现能力。
我以为,瓦格纳歌剧声乐表现的味道就在这种高音、中音、低音变化中的丰富魅力,它的表现难度也就在对它的判断与把握上。如果你细细分辨,尤其是那些变化中的转换,有味道极了。但从总体看,“指环”仍然是令人疲倦——它以长度的极限挑战你欣赏的意志。
公平地说,纽伦堡这次的演出,确实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尽管我挑剔沃坦这样的角色,但不能用霍特或者克纳佩茨布什的标准来要求纽伦堡。他们的表现能力确实远远超过我们对他们的期待。
明晚就是第三场〈齐格弗里德〉,让我们再看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的表现。
歌剧是一种奢侈的从容。想想瓦格纳三到四个小时演出时间的歌剧,加上幕间休息,即使将开演时间调到六点半,《女武神》演完谢完幕就近十二点,估计《众神的黄昏》演完怎么也需凌晨一点以上。六点半开演,正在北京堵车之高峰,可怜许多人从东西南北左冲右突提前下班赶来,往往还会延误。此时你能忍心让他在大厅里一直等到下一幕的开场?北京那般大一个城市,也注定是不适合听歌剧——如果听完歌剧,在凌晨三五好友再到酒吧喝一杯,各奔东西回家,这天也快亮了。听歌剧的有闲阶层,第二天早上自然是应该享用美觉的,但我等早上还需早早地上班,由此辛劳可想而知。
如何评介纽伦堡歌剧院此次北京的演出?我的感觉,指挥不错。因为他能通过以纤细的室内乐的解读方式掩盖乐队能力的不足,而我一直以为,将大乐队处理成室内乐的方式,能够降低瓦格纳歌剧意志的强度,突出其软弱的抒情性,而他的抒情性恰恰最美。演唱中,我最不能满足的是对沃坦的想象力,也许是因为霍特(Hans Hotter)已经在审美中构成了权威定势的缘故。这两天都在听1956年克纳佩茨布什指挥拜罗伊特的“指环”,这个现场录音被称为经典。如果比较一下霍特的表现能力,你会感觉在“指环”中,沃坦的表现幅度与容量最大,表现的要求于是也就最高。我始终认为,英雄男高音与被爱的激情疯狂地燃烧的女高音的表现没什么难的,无非是音高的突破。而像沃坦这样的角色,他对权力的追逐、对自由的向往、对规则的委屈、他的儿女情长、残酷威严的混杂所表现的悲剧与痛楚,其表现难度远远超过其他角色。
听“指环”最好的辅导教材,我以为是萧伯纳的〈瓦格纳寓言〉,但萧伯纳说到了瓦格纳歌剧演唱的特点,却没有看到这种特色在声音表现方面的贡献。他说瓦格纳歌剧演唱者不需要很高超的声音难度,其实瓦格纳是在追求音域表现宽度里的丰富性。比如沃坦安排的是低男中音,也就是说,其演唱者的表现要在偏高的低音与偏低的中音之间游移,需要把握的是声音表达宽度这样的难度,表达好了,就有突破传统表达的厚度,也有非常好的音质。“指环”中的许多角色其实都是这种状况,包括男女高音的表现能力。
我以为,瓦格纳歌剧声乐表现的味道就在这种高音、中音、低音变化中的丰富魅力,它的表现难度也就在对它的判断与把握上。如果你细细分辨,尤其是那些变化中的转换,有味道极了。但从总体看,“指环”仍然是令人疲倦——它以长度的极限挑战你欣赏的意志。
公平地说,纽伦堡这次的演出,确实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尽管我挑剔沃坦这样的角色,但不能用霍特或者克纳佩茨布什的标准来要求纽伦堡。他们的表现能力确实远远超过我们对他们的期待。
明晚就是第三场〈齐格弗里德〉,让我们再看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的表现。
后一篇:一天回顾,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