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回忆录——音乐
(2024-01-18 15:30:50)
标签:
文学原创唱歌乐器十八摸 |
分类: 日志 |
一、小学学唱歌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记得在读小学是时候,音乐老师就教我们学会了简谱。每当学校举行集体活动的时候,刘先亮校长总是要我给全校师生唱歌。比较典型的一次是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会上,还有一次是在时事讲座会上(至今记得:“死了个肯尼迪,换了个约翰逊,换汤不换药,狐狸换妖精。”),我都唱过歌。
二、中学学乐器
1964年,我考上了张港中学。在学校就跟同学们一起,学会了笛子、二胡等乐器,而且还是班里合唱团的成员。学校举办文艺汇演,我又参加了班里的表演队,既唱歌,又跳舞,可以算是一个积极分子。
三、回乡搞宣传
后来,1968年,文革以后,我们回乡了,成了回乡知青。刘先亮校长又把我,还有刘前香、諶宏林几个同学召到一起,到朱塲街上去搞宣传,也要唱歌。
四、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再后来,1969年,到大队小学当老师,学校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是当然的成员。在宣传队,我不仅吹笛子,拉二胡,还曾经弹过三弦,玩过凤凰琴。并且,我还跟学校的一位知青女老师,把她没有曲谱唱的一首歌,尝试着记了谱。从此以后,我就会给歌曲记谱了。大队的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五、音乐爱好者
再到后来,1980年,我由民办老师通过考试,转正成了公办教师,我在老师和同学们中间,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上面说到,我在中学时代就学习会了笛子、二胡等乐器。一把笛子,就是在那个时候买的,记得是竹笛,f调。笛子的吹奏,是把筒音作5,笛身有六个发音孔,从下往上,依次是6 7 1 2 3 4 ,分别用右手的三个指头和左手的三个指头按住,每打开一个孔,就会发出一个音。笛身上面的第一个孔是吹的,第二个孔是贴笛膜的。笛膜可以买,也可以自己做。自己做,最好的是用水竹的薄膜。将水竹劈开,竹筒的内面就有一层薄膜,将它撕下来,就是很好的笛膜了。这把笛子,发音清脆、高亢、洪亮,很好听。我一直把它保管得很好,用了几十年。
我在生产队务农的期间,晚上无事,就在明月之夜,大家伙在大禾场的乘凉的时候,就吹奏笛子,打发时光。谁知,队里的人都喜欢听,甚至台上东头的良才哥,还羡慕得不得了,就叫他的儿子也去买了把笛子来,学着吹。
在我当大队学校老师的时候,经常用来吹奏歌曲。那些小学生们,一个个都感到非常新奇,洗耳恭听,啧啧称赞。有一回,晚上,吹了一首《敖包相会》,惹得前面合作医疗站、小卖部、裁缝铺、篾匠铺的人们,纷纷交口称赞。更有大队支部副书记,易振凤的儿子,好像是叫易家元的,一定要我再多吹几遍,说:太好听啦!
再说说二胡。学习二胡,比中学时代更早。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自制了一把二胡,学着拉的玩。那时候,农村的经常有算命先生来串村,抽签算命。记得当年最走火的算命先生,是双桥大队荣家台的田先生。这个算命先生与众不同,他是一个瘦高个,穿一袭长衫,背一把袋装的四胡,左手持一面小铜锣,不时敲得叮当响,右手持一根明朗棍,走村串乡,打生意。他算命排八字都非常准,深得人们的尊敬。他要是算得你命里现在有坎坷,你要是说没有啊,他就说近期一定会现,果不其然。有一回,母亲报上我的生日时辰,他一算,说是我以后长大了,一定会吃笔杆子的饭。所谓吃笔杆子饭,就是勀起笔杆子教子孙,当老师。我当时只是将信将疑,不过,对于他的一项绝技,我是非常羡慕的,就是他在走路的时候,能够一边走,一边拉那把四胡。四胡拉起来,声音非常洪亮,还有一种和声在里面。拉的就是当时很普及的民歌:“初一的早起,去看我的郎呀,情郎哥哥哟,奴的哥哥嘢!……”再就是什么荤歌《十八摸》,拉的真是好听!我每次都是跟在他的后面,听到很远的地方去,舍不得回来。
父亲看到我如醉如痴,就想法子给我做了一把二胡。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这把二胡是这样做出来的。那时候,我们家里有一个猪屋,上面是用很粗的竹子做的檩子,曾经有一回,麻雀在那个竹筒子的头上做了一个窝,还下了四个雀蛋。我就调皮地爬上去,把那几个麻雀蛋取下来玩。没想到,父亲就是用锯子,去把那个竹筒子锯下来,做成一个琴筒。把打死的一条一丈多长的蛇,挎了皮,晒干,再蒙在竹筒上面,做成发音的琴皮。我也不知道那个蛇皮是怎么蒙上去的,反正外面是用一个缠上布带的圆圈,挎上去的,还蛮紧。这种挎子,在给什么木盆、水桶、甑子之类的东西打挎,是一样的。然后,就用一根拇指般粗细的竹棍子,当作琴杆,插到那个竹筒子上面。再到上面钻了两个眼,安上把手(琴弦的轴),又买来两根一粗一细的丝线做琴弦。还跑到家里喂了马的人的去,在马的后面,扯了一些马尾巴毛来,做成弓子。这样,一把二胡就做好了。还教我用松香来擦马尾巴毛,胡琴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了。我见了,当然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拉起来。可是,那个声音,真的就像是嗑鸡子,很难听。父亲又去找人来,教我拉胡琴。
记得,那时候学的胡琴谱 就是跟算命先生一样的,叫公尺谱。叫做什么:“溜溜弓扯,溜溜弓扯,溜扯溜弓扯……”虽然,我把那个胡琴拉坏了,也没有学会,但是,却是我后来拉二胡的很好的启蒙。
我真正学拉二胡,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学校的的有文艺宣传队,各班的也相应地成立有文艺表演队、合唱队。记得我们班为了去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排练了好多节目,我被同学们选进班上的文艺队,既搞合唱,又搞表演唱。我们班最辣手的一个节目,是表演唱,藏族歌曲《逛新城》。由我的同桌李玉林,和女宣传委员张清和,两个人一起表演。当时,还有几个老师来为表演伴奏。一个是会拉二胡的桂余德老师,一个是会拉小提琴的郭圣康老师。他们几位老师拉得真好,伴奏得天衣无缝。而表演唱藏族歌曲《逛新城》,因为还化了装,装扮的父女两人,戴着藏族人的帽子 ,都穿上藏族人的服装,袒肩,长袖,迈着藏族人的步伐,甩动着长袖,表演得简直惟妙惟肖。最后,这个节目,获得了全校的文艺表演一等奖。而我们合唱队的几首歌,至今还记得的有《沂蒙山小调》,郭老师用小提琴拉的,好听极了。
还有,全校搞文艺汇演的时候,蛮多老师都去献艺伴奏,有笛子、猛胡、二胡、还有扬琴、脚风琴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总务主任吴曰洪拉二胡,他总是用的快弓,拉起来,浑身带劲,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之后,我更加萌生了要学好二胡的思想。于是,我们同班的几个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就去买来二胡,自己摸索着学起来。一个与我睡在同一张床的上铺的同学,李元坤,我们俩的关系非常好,就一起学习拉二胡。记得是先从《东方红》学起,然后还有什么《北京的金山上》、《绣金匾》、《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等。那把二胡,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我一直都很珍惜。直到文革以后,回乡务农,都还在,不过,是长期挂在楼上的墙上,很少拉了。时间一长,天事下雨,蛇皮一受潮,就烂了,很可惜!
到了我去大队小学的教书,学校的要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必须要有胡琴。我在当教导主任,就跑到天门去,买来了一把二胡,为宣传队伴奏。大队的后来又把我调到,大队办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用二胡伴奏。不论是学校,还是大队的,上面都是经常要组织搞文艺汇演。我总是二胡不离身,为宣传队伴奏。
可惜的是,这把二胡,最后却坏了。在1975年,大队的由小学校,到附设初中班,改名叫做群丰大队学校。我第二次进校,教初中,并且还当了校长,这把二胡都还。可是,有一回,一个老师,想自学二胡,就趁别人都不在的时候,自己偷偷地拉起来。但是,他一不小心,把二胡摔在了地上,琴杆断出来两截,就要不得了。我听到后,感到非常心疼,打算看能不能请木工师傅来,用比较结实的木料,做一根琴杆。恰好这时候我通过考试转正了,被调到公办初中去任教,就管不着那事了。这样,这把二胡也就寿终正寝了。
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摸二胡了。直到二十年后,我们张港高中的老师,有几个人会拉二胡。他们就怂恿我去买一把二胡来拉。在2000年,我就跑到汉口的六渡桥去,在铜人像对面的丁字路口,一座很大的乐器店里,花几百元钱,买来了现在用的这把二胡,从此,就跟这几个老师一起拉二胡玩。
再后来,我退休了,要到武汉去引小孙子,就带上这把二胡,到东湖高新区去。万科城花那里有一班搞音乐的人,有唱歌的,也有伴奏的。我就参加了这个乐队。这一参加,就有八九年,几乎每周都是两次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几十人,少则十几人,唱歌的、跳舞的、用乐器伴奏的,非常热闹。这些人,多半是本小区的,也有周边小区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有时候,也到周边的小区去玩,反正不用跑多远的路。
到了2021年,小孙子长大了,不用我们照护了,我们就重新回到了张港高中。在这之后,就在我们学校的单元楼小区,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唱歌、伴奏,我的一把“破”二胡,虽然用了二十多年,仍然声音洪亮。有的人对我说,这把胡琴不算高级,要我去买一把更加高级的胡琴。可是,我却舍不得换,因为几十年来,它陪伴着我,走过了风风雨雨,带给我开心快乐,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管是高兴也好,苦闷也罢,只要一拉二胡,就什么东西都统统地忘记了。
六、关于音乐的诗词:
1,社区歌咏团 (2017-12-08 )
映水亭台曲径幽,百灵深树亮清喉。
笛飞北国春声曲,琴奏南湖夜月秋。
越季韶音无味觉,绕梁余韵有泉流。
人生离合悲欢事,歌尽闲情消百愁。
2,沁园春·歌名串烧
父老乡亲,十送红军,向着太阳。
叹 儿行千里,母亲 送别,格桑梅朵,阿爸吉祥。
粉墨情缘,今生相爱,乡恋 深深的海洋。
胡琴说,沂蒙山小调,唱 站花墙。
听 铃儿响叮当,大红枣儿清甜又香。
看 草原之夜,贵妃醉酒,太湖唱晚,白发亲娘。
一曲红尘,彩云追月,牵手 月光啊月光。
江河水,有 涛声依旧,在水一方。
七、十般家什锣鼓谱
大约是1969年,还是在我第一次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大队的有一套十般家什,有人就在晚上去学打家什,我觉得蛮好玩,也去参加学习。什么大锣、小锣、大、小、马锣子、钩锣子、鼓等等,都曾经学过,至今都还记得。下面是当年抄的锣鼓谱:
参锤:唱唱以唱以卜唱;
长锤:唱唱以唱以卜,唱唱以卜,以卜,以卜,唱个堆堆卜堆以堆,……;
公字唱:唱卜以卜,……唱卜唱卜以唱以卜唱卜唱卜以卜唱;
假:唱,唱,以唱以卜唱卜唱;
火:唱卜卜,唱卜卜,唱卜以卜唱;
凤:唱,卜,唱卜唱卜以卜唱;
双:唱,卜,唱卜以卜唱卜唱;
摇:唱卜以卜,唱卜以卜,唱卜以卜,唱,卜,唱卜唱卜以唱以卜唱卜唱;
单:唱,卜,唱卜以卜唱;
龙:唱,唱,唱,卜唱以卜唱,卜唱以卜唱;
八:唱,唱,卜卜唱;
望家乡(牛擦癢):唱卜以,唱卜以,唱卜以卜唱卜以,唱卜以卜唱卜唱;
水:唱,卜,唱,以卜以卜唱,以卜以卜唱唱,以卜以卜唱,以卜以,唱卜唱卜以卜唱。
所中间又转长。
连起来就是三句歌诀:参长公假火凤双,摇单龙八望家乡,水所(锁)中间又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