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明回忆录——花鼓戏

(2023-12-06 10:08:41)
标签:

文学

原创

天沔

站花墙

悲腔

分类: 日志

花鼓戏

小时候过年,还有一样特别喜欢的事情,就是看花鼓戏。花鼓戏,是我们天门、潜江、沔阳这几个地方的特有剧种,以前就叫做天沔花鼓戏。它的唱腔高亢、嘹亮、优美动听,科白吐字清晰、优雅、风趣,极具地方特色,是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把它说的好听点,叫做高台教化。天沔花鼓戏的经典传统剧目,叫《站花墙》,这部戏,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叫做《花墙会》,在全国各地上映。花鼓戏最受人们喜爱的唱腔,是高腔和悲腔。

我们本地的花鼓戏,叫做土花鼓,这是相对于在县城里面,在戏园子的唱的、更加讲究的花鼓戏而言的。不过,就是这种土花鼓,也还是有严格的师承、有固定的戏班子的,并且,化装、服装、道具、锣鼓,都是有成套的规模的。总之一句话,还是很正规的。当然,土花鼓戏的剧目,好像还没有《站花墙》之类的东西,但是,也还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至今都还记得的有:《鸡人血》、《辕门斩子》、《李天宝吊孝》,还有什么《双撇笋》、《打猪草》等等,不一而足。

那时候,唱花鼓戏,先要搭一个戏台。地点一般是在生产队的大禾场的,就地取材,用队里的大车,把两个大滚子一下,把好几张大车拼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唱戏的高台。然后,就用花列子,把戏台的一转围起来,只留前面一方,好让观众看戏。再讲究一点的,在戏台上面搭个棚,用来遮挡露气。戏台的前面,在一根长长的横杆上,挂上两盏照明的灯。这种灯,最初是用夜壶,装满油,再用一个玉苞芯,从夜壶口的插进去,然后点燃,就可以照明了。后来,就有了汽灯,不用夜壶了。汽灯的下面有一个灯泡,可能也是烧的油,但是,用的时候,必须要先打气,把气打足以后,那个灯泡就十分的亮,相当于几百瓦的白炽灯。这就比较先进了。

唱花鼓戏,角色齐全,什么生、旦、净、末、丑,样样都有。细分,还有什么老生、小生,老旦、花旦,等等等等。其中,记忆最深的,是生角的胡须,有一尺多长,大概是用马尾巴做成的。那是绑在一根育弯以后的铁丝上,挂在嘴唇上面。在唱戏的时候,那个人还会把手经常用来理胡须,时而从耳边一直往下捋,时而还用手把胡须使劲一悳,那个胡须就会向上猛地一跳,又很快落下来。还有,要喝水,或者喝酒的时候,就会用一只手把胡须扒到一边,然后再喝。还有,男的头发,是盘在头上的,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放下来,差不多有一米多长,然后就转动脑壳,带动头发一起转动。在转了若干圈以后,突然又将头发向后面一甩,就甩到后面去了。还有,他们都是穿着朝靴,迈着八字步。这些动作,既有生活基础,又有艺术性,极具特色。还有那个贪官的帽子,也很有讲究,他会把官帽的前后车过来戴,让帽子后面的两根横着的帽带,在头部的摇动中,跟着摇摆,两边一上一下,搞得滑稽有趣。生角的代表性唱腔是高腔。

再就是旦角,都是穿的青衣,或者有花边的上衣。上衣长至膝盖,腰间麻着长长的腰带,系好以后,还可以飘到膝下。下身再穿裳裙,长可盖脚。脚上穿着绣花鞋。要是花旦,头上的凤冠十分漂亮,上面镶嵌着金银珠宝,璀璨夺目。头上的飘带,一直长到腰间。旦角的代表性唱腔是悲腔,你比如像《站花墙》中的王美容的一段《探监》,就非常具有典型性。悲腔一旦开唱,就会大放悲声,拖腔婉转,倾诉幽情,唱得声情并茂。动情处,还会珠泪双垂,泣不成声,不禁使人悲从中来。再加上唱戏的锣鼓家什,还会在唱腔的中间,恰到好处地来那么一段,用来烘托气氛,直击人心。现场的观众,特别是那些老太婆们,都会跟着掉眼泪,不停地用手拂子揩泪水。这就是所谓的产生了共鸣吧。

悲腔的模拟:(所谓的哟喂哟)

—喔——喂——哎——哟——喔,

——呃—哟——嚄——呃——呵——嘿—嗬——

紧接着,是急促的锣鼓:

锵呤锵——锵呤锵——呤锵呤呤锵,呤锵呤呤锵!

然后再接着唱。

正因为花鼓戏有这样的魅力,所以,十里八乡的群众,只要听说哪里搭了戏台在唱戏,就会丢下所有的活计,赶过去看戏。这里还有一个笑话:有一家的婆娘,正在搂饭,一听到唱花鼓戏的在打闹台,就心的痒得会死,手忙脚乱地把那个搂饭的筲箕,反着放起打,来搂饭的。旁边的人就对她喊:筲箕嘎反打!她听东不听西,就问:囊嘎?戏台攒打?呵呵,等她从锅里舀起一瓢煮得半生不熟的饭,往筲箕的一倒,饭全都倒到筲箕的背上,流到猪缸的去了。由此可见,人们对花鼓戏痴迷到了什么程度。

唱戏的时候,因为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戏了,所以是人山人海。来看戏的人,都是拖家带口,伢儿大人全都出动。去的时候,都是带了大板凳的,好坐着看戏。一次唱戏,都是几个小时,站着还真是有些吃亏。有时候,有些人跑到坐着的人前面去,樘倒了后面的人,坐着的人还不得不站起来,甚至还会站到板凳上面去,才能看得见。这样热闹的戏场,就出现了很多做生意的,卖吃食子的,卖甘蔗的,卖麻糖的,卖糖葫芦的,还有车糖人伢子的,多得很,简直热闹非凡!而最热闹的,就是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伢们,总是在戏场的嬉笑打闹,相互追逐,玩得不亦乐乎!再就是缠着大人要买吃食子,一饱口福。

花鼓戏,现在都快要绝迹了,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呢?

除了花鼓戏以外,还有皮影子,也很有特色。这种皮影戏,是在一块白色的幕布上面,用雕刻的皮影人物,来表演历史故事的东西。那些历史故事,还有专门的戏本子。有的人听多了,都会记得那个赶口。那个皮影子的动作,完全是靠后台的人掌管的。通常是由两个人来进行,一边用小竹杆舞动着皮影,一边唱。那个腔调,极具特色,与花鼓戏完全不同。比如:

呃嘿—哇哇喂——

—喂—哇哇喔,啊喂啊嗬—哦喂—哇哈嚄——

那时候,还有一种被卧戏,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木偶戏。表演的时候,由内面的人,用线提着木偶,做出各种动作。那个木偶,有各种各样的。至今还记得的,像什么老虎哇,蛇呀,因为他们表演的人,会拿这些东西来吓人。比如,看的时候,小孩子总是站在前面,那个蛇,会突然将头夺向人,把小孩子吓得会死。在表演的中途,他们会收钱的,但是,不是直接收,而是拿出做衣服的针来叫卖:大小脑壳子钢针,一毛钱一口。这时候,就会有很多家庭妇女来买。后来,我就想,他们也要吃饭啊,真是不容易哪。

还有一种玩猴子的游戏,猴把戏,就是玩的人,用绳子牵着一只猴子,玩各种游戏。那个人一只手牵着猴子,一只手还提着一面锣,在不时地敲打。记得最清楚的,是猴子会在它自己的身上抓蝎子,抓到一个,就放到嘴里面去咬得啪啪响,然后吃掉。还有猴子带搭帽,还穿了一身衣服,一双脚并拢,举起手来,向人们敬礼。最有意思的是,赶猴子上树,就是竖起一根长长的杆子,赶着猴子爬上去。有时候,那个猴子不愿意,就会使劲地敲打那面锣,猴子就上去了。这正应了那句话: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要是猴子还是不听话,那个人就会用皮鞭子来抽打它。猴子被打怕了,就会乖乖地爬上去。

还有一种马戏团,那是一种大型的表演。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杂技表演。他们这个团体,可能是游走于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的,因为他们是用大卡车拉来的。他们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场地,比如生产队的大禾场,小了就不行。然后就是,要用围栏把场地围起来。这种围栏,是一种用布做成的围布,有一人多高,要让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表演。而且,这种围布还有几层,可能是为了更加保险。在表演之前,就先卖票,观众从检票口进去,才能看到表演。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没有钱买票,就想办法来一饱眼福。他们看到场地的旁边有很多大树,就敏捷地爬到树上去,坐在树枝什上面看。当人的高度超过了围布以后,就能够看到表演了。那卖票的也没有办法,不可能去把树都砍掉。

至于那些表演,无非就是什么顶碗、蹬罈子、骑独轮车、摇晃板等等,最有味的,是小丑的表演,穿着一身花里胡哨的衣服,歪戴着一顶上面有小球的帽子,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以赢得全场的欢声笑语。

以上这些东西,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看,农村的老百姓,只有这些东西才能娱乐一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