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回忆录——耗粟谷草
(2023-10-25 10:08:25)
标签:
文学原创回忆头凳子小锄头 |
分类: 日志 |
耗粟谷草
黄豆收获以后,马上就要去黄豆田的薅粟谷草了。
粟谷是撒播的,所以,满田的都是粟谷苗子。又因为粟谷种籽很小,就会长得密密麻麻地。因此,薅粟谷草,就成了一桩很有技术性的农活。那时候,搞集体,社员们个个都会端一个头凳子,到了地里面,就坐在那个头凳子上面来薅草,因为这是一样很细致的慢活。面对着密密麻麻的粟谷苗子,还真是难得打开薏。这有个讲究,就是叫做“升子篼,筷子头”。升子就是一种量粮食的工具,升、斗、担。那个升子篼,大约三四寸见方,也就是要把粟谷苗子留得像升子篼一样,四个角落,一个角的一根。那也就是株距和行距都是在三四寸的样子。筷子头,就是说,也可以把两根苗子留得像筷子一样,寸把远一根。那一大把的苗子,要薅得像这样,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密,还真是不太容易!那就像在绣花一样,要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在那里权衡。所以,要坐在头凳子上面,才能细心地干好活。
薅粟谷草,用的是小锄头,锄头口大约三寸宽,一锄头下去,正好可以把两边的苗子都留住。这里的技巧性,就体现在用锄头上。当然,一多半是拉锄头,把多余的苗子锄掉;但有时候还要用锄头来刁,把两根紧紧的连在一起的苗子劈开;有时候又要用锄头向前推,推的时候,还要把锄头的口翻过来,朝上,用锄头的颈子来推掉那个不要的苗子;有时候还要用锄头把歪倒了的苗子扶正,给它培上土。这样的操作,简直比绣花还要难哪!
因此,有些刚开始学的人,还真是无从下手。这就出现了师傅带徒弟的情况,对那些年轻的新手,必须手把手地教,而学习的人,肯定动作慢,所以,干的活就会少。这就要老把式带着新人,为他多干点活,以便能够赶上进度。
现在,分田在户单干,也还有人种粟谷,但是据说没有人去薅粟谷草了,因为年轻人都不会了。那就会使粟谷长得参差不齐,有的穗子大,有的穗子小,一秘葫芦子。幸好现在可以用机器收割,不用掐和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