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回忆录——欠粟谷
(2023-10-24 16:13:18)
标签:
文学原创回忆农时立秋 |
分类: 日志 |
欠粟谷
我们的祖先真是勤劳又聪明,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为农时服务的节气。我国在以前,都是使用的阴历,又叫做夏历、农历。阴历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作为依据的。《孟子》曰:“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里的“时”,就是指的农时。按照农时,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就有二十四个节气。想要记住它,还有一个“二十四个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二十一,下半年是八二十三,……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个歌,只用了四句话,就把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全都包括进去了。要是展开来说就是: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冬月大雪冬至,腊月小寒大寒。
农谚说:立秋赶三天。说的就是欠粟谷,最多在立秋后的三天前。要是过了这个时间,就可能收不到手了。因为农作物一般都是一百天的生长期,也就是三个月零几天。立秋以后,到第三个月,就是霜降。霜降节气,就有可能会打霜,霜一打下来,就会把还没有黄的粟谷打死,收到手的就是一些癯子,没有饱晽的米了。
欠粟谷,是在黄豆田的进行的,那时候,黄豆已经苍叶了,正好欠粟谷。这种套种的方法,可以让一块地一年三熟:春天一季大麦,夏季一季黄豆,秋季一季粟谷。农民真是有办法,这样可以不饿肚子啊!
欠粟谷,要赶到田的有润(湿润)的时候下种,要是地里干了,就会生不起来,冒抛了。那可真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欠之前,先要撒种。欠的时候,是按照黄豆的行子来的,每一行站一个人,用锄头将土刨松,让粟谷种落到土里掩盖起来。具体进行,是先由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再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要鱼贯而入,这样才能欠得好。因为只有每个人一行,才能人人用脚把自己刨松的那一行土,负责再踩平,逼润,以保证种籽发芽,生起来。
这又让人想起了一件事,在整过劳动的过程中,就会有人讲笑话,来缓解劳动的疲惫和无聊。比如,欠粟谷,就讲欠粟谷的笑话。话说旧社会,穷人会去地主家的赶工,欠粟谷就是赶工之一。有一回,很多人都在一起欠粟谷,等到一薏(一厢田每个人站的一行)上了头,有一个人把锄头“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打着哈哈说:好合适,将将上头,锄头的把(四声)就掉了!人们都想:有这么合适的么?于是,就有人过来检查看看。一看,就露出马脚来了。原来,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动锄头,只是用锄头把,在黄豆行子的通,而且,还是在前面一个人欠了的行子的假装通。因为他是夹在别人的中间,行子又窄,前后的人都隔开一丈多远,所以别人很难发现。这样,他就省力了,而且工钱照拿。这就是在底层的劳动者,有时候,会耍一点小聪明,反正杜弄的是地主家,所以其他人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