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伊朗长大》:非典型化政治背景下的典型化成长

(2008-06-05 13:43:01)
标签:

我在伊朗长大

影评

娱乐

分类: 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非典型化政治背景下的典型化成长

 

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Vincent Paronna带有自传性质的同名漫画的这部动画片,显然并不适合过儿童节的小朋友们观看,因为影片中着意表现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情怀与叛逆,绝不属于懵懂少年们所能理解的范畴,而牵扯到的历史背景,更需要对伊朗政局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从这个角度说,《我在伊朗长大》只是借助了原作者的漫画形式而并非真正的卡通片。


《我在伊朗长大》:非典型化政治背景下的典型化成长《我在伊朗长大》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那么出众,在黑白与彩色间切换的简单粗线条平面构图似乎在这个以3D为主打的动画时代有些不合时宜,对于人物的描绘则显然不如日系美少女那般唯美诱人,而以倒叙+自述形式展现的剧情构架多少都有些平实得近似于朴实,既没有好莱坞卡通浓妆艳抹贫嘴刮噪,也少了些日系动漫故弄玄虚的深沉感。不过,当你静下心来,却会发现在简单形式下包裹的是一份真诚与独特。


影片从一个纯粹的平民视角,讲述了伊朗近三十年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现状,间或期间的是女主人公近30年的成长经历,辗转多磨却并不沉重。甚至对于伊斯兰专政对一代人的迫害和打击所造成的创伤和对民不聊生政治时局的控诉,也用近乎于调侃的态度轻松越过,只是让银幕前的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笑声背后的泪水。


与依托于大时代背景下阐述人性与救赎的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这绝不是指好莱坞改变的同名电影)一样,《我在伊朗长大》在同样混乱的非典型化政治背景下,所真实展现的依然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青春迷茫和成长历程。比如儿童时期对社会热点的盲目追从却又一知半解,比如对身边亲人突然离去的痛苦悲伤,比如背井离乡在无归属的心境中游荡的孤独与烦恼,比如花季时对性的茫然与渴望,比如青年时难以抵挡的外部诱惑与刻意叛逆,比如对婚姻的从最初的期盼到后来的不确定性等等。

 

《我在伊朗长大》:非典型化政治背景下的典型化成长


事实上,在相对政治平和的西方,《我在伊朗长大》也好,《追风筝的人》也罢,多少都有那么点猎奇的心态。而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却似乎咫尺天涯,因为我们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历程。就在历史的不远处,漫天红旗似乎还在迎风飘扬,呐喊声响天彻地。而我们就在这喧嚣中,用手中的链儿锁就着老莫的红酒去品尝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革命似乎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游戏,而穿插期间的暴力和血腥,正是男子汉的荣誉勋章。可是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一切不过是火热青春中最黑暗的那一点。


实际上,对于所有这些最初的迷惘,尽管环境、境遇都不尽相同,但对于每一个经历过从年少无知到中年不惑的我们来说,却是如此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毕竟我们都曾经有过短暂而耀眼的年少轻狂。

 

《我在伊朗长大》:非典型化政治背景下的典型化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