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卢沟桥抗日旅游 |
分类: 照片及游记 |
步入宛平县城门,正是午后十分,散播热气的风有气无力的晃动着明护卫营前的拱卫红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依然保留着岁月的指纹,两侧规划齐整的仿古建筑让人恍然间有时空倒转的思绪,三三五五的老人闲坐在雕花门墩上摆着京味儿龙门阵,背后是有着猩猩红色朱漆门栅的各色商铺。因为五一旅游旺季刚过的缘故,店铺里几乎都没有什么生意,就连门外两侧翠绿的杨树都还没有蝉鸣搅扰,这让本就不长的甬路显得格外冷清寂静。
出宛平城西门,迎面见到的就是传说中的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卢沟晓月”更是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而桥头伫立的是乾隆皇帝御笔的晓月石碑。还记得多年前年少来时这里只是残月映射下的一座破败石桥,任人游览。如今却被修葺得气势恢宏,铁栏当道,再不见当年恣意随性的开放。在付出20大元人民币之后,终于再次得见石桥真容。
资料记,卢沟桥全长267米,宽7.6米,最宽处可达9.5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此时尽管桥下永定河上早已经干涸,但仍依稀可见当年盛景。
当然,更让卢沟桥长存历史的还是71年前那场著名的事变,其所引发的是一场历时8年全民皆兵的漫长战争以及最终那个全世界的胜利。有资料显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而根据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只是,历史虽然惨痛,但至少有胜利可庆贺。时隔将近百年后的今天,诚如张学良将军所言,当年的侵略者没能用武力达成的心愿如今却已经用索尼三洋征服了我们。五四之后国人还能用抵制日货作为经济武器,现在若如此我们还能用些什么?海信还是康佳?还是爱国者真能替换卡西欧?卢沟无晓月,只见当时明~~~悲哉,一个时代的宿命~~
宛平县城门
西门城关
明护卫营
城墙拐角初
宛平县街景
抗日战争纪念馆
醒狮雕像
远眺卢沟桥
石狮数不清
各色石狮
天气不错
无头石碑
卢沟晓月
宛平县城远眺
碑坊春天
卢沟桥第一小学
宛平城墙
古道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