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与“感受”绝缘的日子》
(2011-05-12 01:25:15)
标签:
心灵成长感受当下情感 |
分类: 心灵炼狱 |
我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感受能力,或至少,几乎没有感受体验,简直像患了行尸走肉综合症。
1、吃。我吃饭从来都不求甚解,貌似只是口腔贪婪地将食物下肚子,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好像有人跟我抢一样。甚至喝水喝饮料也如此,我常常不知不觉中喝下几大杯咖啡而浑然不觉。我至今不会“品”,妙玉说这种做法叫做“牛饮”。但牛进食这么快是为了反刍,而我却没有反刍的器官。
品,就是感受,认真、投入地感受,以各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全心全意地体验食物和饮料的特征以及它们与自己身体的互动。据说吃得慢就能吃得少,所以细嚼慢咽就成了减肥的秘诀之一。我觉得,也许吃饭吃的是体验,体验达到一定数量人就饱了。吃得慢体验自然就丰富,就不需要那么多食物的量来补充了。相反,吃得快的人,体验极少,只有用数量来硬撑。
2、看书看电影。对这些最轻松的娱乐,我甚至都是狼吞虎咽的。我记得以前经常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借书记录单,为自己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看了那么多书而沾沾自喜。我下载的电影经常将硬盘占满,不得不转移到移动硬盘或刻光盘。但一本书我很少看两遍,更不用说三番五次地“品”。写出来的书评和影评也极少。我似乎一直有个想法,以为先将我需要的书全部看完,然后再开始人生,再思考,再体验,然后才开始互动式读书。但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我的人生不多了,将世界上的好书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事,也几乎没有时间将以前读过的书再读一遍。况且,那种将读书和人生分裂的想法,仍然是那种不能活在此时此地的思维方式,以为自己的人生不是现在,而是开始于某个不知何时到来(但一定是在接受完所有好书的教导之后)的神奇时刻。解决方案就是,从今天开始,慢读、体验,时刻品味,时刻思考,书评现在就写。
3、家务。我做家务时根本不动脑子。不仅不动脑子,而且完全不在状态。不仅不在状态,而且对家务深恶痛绝,总是一边做一边牙咬切齿。但我又不能不做,所以这件事就成了愤怒厌烦的条件反射。
我至今不明白许多家务的原理和规律,至今不会擦皮鞋,至今不会叠衣服,至今不会梳漂亮发型、至今不懂得水、电、管道等设施的运作规律。最可笑的是,我至今都对做饭的原理和程序半懂不懂,不知道油的温度、不知道面条要煮多少分钟,不知道一碗饭大约需要多少盐,不知道各种食材的特征。只是想当然地将食材由生变熟、吃不死人即可。所以,我做饭难吃一定是有理由的。不过好消息是,我现在对烹饪的兴趣越来越浓,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我在等待它自然触发的瞬间,然后我就从原理和哲学开始,将美食/烹饪变成自己的一个全新乐趣领域。
4、睡觉。熬夜和失眠十几年来,我几乎没有主动睡过觉,都是看书看网熬到精疲力尽几乎无法动弹的时候才沉沉睡去。根据多年的阅读和偶尔的思考,我已经深深知道睡前的深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用意念对身体的各个器官施加注意力等都是非常重要且神奇的事,甚至是解决我失眠、拖延、专注功能失灵等多年沉疴的关键,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迟迟无法开始。我的睡眠,至今仍处在毫无自省、毫无自主控制和管理的蒙昧阶段。
5、打扮。我至今不懂得如何倒持头发,一头长发除了披肩、大卡子夹到头顶和俩麻花辫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创意。我也不怎么懂搭配衣服,更不知道如何对付花样繁多的围巾和丝巾。这几年我发现买了那么多衣服其实买的都是同一件衣服以后,对购物也失去了兴趣。饰品这玩意儿,经常买了但忘记使用,当然也许不用更好,因为几年过去我总是因当年的品位竟如此粗俗而大感诧异。
6、摄影。拍了五六年了,用坏了三个相机,数十万次按下快门,电脑里存的照片也有留几十个G。但仔细回想,其实并没有拍出什么出色的作品,甚至连对构图和色彩的感悟,也没有提高多少。我忽然发现,在摄影艺术上,我也进入了和吃饭、阅读一样的尴尬状态:量大质低。原因其实也完全一样,那就是:我在拍摄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力去感受。很多时候,摄影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机械的快门压迫运动,我的脑子和心,是不在场的。
7、持物不稳。这是不幸和我有染的众多怪病中的一种。现在分析起来,大约就是我持物的时候心思不在持物这个动作上,所以根本没有用力,手指施加的摩擦力不够,导致物体坠落。所以,根本原因就是我没有感受手指和物体之间接触时的感觉。同理,我的脸盲症等怪病,根本原因都是出于我感受的缺席。
8、其他。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其实都是稀里糊涂的。比如地图和交通,我去过很多地方但都不清楚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也不知道走过的交通路线。所幸近年来出于旅游翻译和写作的需要,我开发了对地图和交通的兴趣和敏感,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特此提出表扬与自我表扬!还有理财和生活规划,更是一塌糊涂。这个简直一言难尽,说出来无限苦楚,但至少,我对这些事开始有了反思和学习的意识,大约就是觉醒的开始了。
感受缺失或拒绝感受的人们,到底在想什么?或者,到底在怕什么、在逃避什么?根据我的推测,应该是从童年就开始的巨大羞耻感,对自己的存在包括自己所有感受和所有情绪的全盘否定,而这自然就是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但现在,我们离开那些祸害已经很多年,我们和内心的大窟窿也已独处了很久。这相处期间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生活,或至少离开父母以后的生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他们没做的事情(比如,做饭、家务、打扮这些都是母亲应该教给孩子的事,但我的父母什么也没有学到。更不用说爱人和爱己这些高级功能了),并治疗他们给我们造成的伤痕。连存在本身都被彻底否定的人,寻找自己的第一步,大约就是感受自己存在的每一分钟,尤其是那些微小而日常的琐事,从那里找到感受并找到自己和世界的链接。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认为,破解时间幻相的方法就是感受当下,感受每一件小事,洗手时感受流水的温度、质感、声音和颜色,发呆时感受眼前落叶的颜色、仪态、路线和过程。通过身体,通过自己的感受器官和所处的时间地点建立联系,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听起来简单得不可思议,但根据我偶尔做到的几次专注的测试,那种可爱的宁静,那种狼奔豕突跑遍全世界都遍寻不获然后忽然发现它就位于自己体内的诧异和惊喜,足以让人在很久以后回味起来仍然产生甜蜜而忧伤的余震。
存在感是我近年来的重要奋斗目标(或者说,追寻的目标),但它并不是从苦难的奋斗中得来,而是从宁静的感受中来。阅读是我多年来认为奋斗和寻找的方式,我觉得知识也增加了不少。但貌似知识和我的成长之间,仍然有着某个待我逾越的壕沟,就像我的工作和生活、美好幻念和日常生活之间总是隔着一条壕沟一样。这壕沟是什么呢,我又该如何逾越?虽然我是个不求甚解的书呆子,但我坚决认为阅读对我是利大于弊的。现在,我决定这样说:我从阅读中得到的东西是“认知”(recognition),是通用的知识,但只有将它们放在我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感受”(feelings),才能让它们变成我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助我成长的智慧的养料。在这个干冷无光的冬日,在躺在被窝里沉迷过数本卷角的旧书、送下一大杯自磨黑咖啡并体验了手指肚和键盘趔趄碰撞的不规则频率之后,我借助对“认知”和“感受”相互关系的总结,让自己在书堆里饕餮多年之后初步理清了阅读和成长的关系。
绯色小剑
20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