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看,那个假装流氓的文学青年

(2009-01-05 10:03:41)
标签:

王朔

文学

绯色小剑

文化

分类: 剑气书香

看,那个假装流氓的文学青年

文:绯色小剑

 

 

在他江郎才尽的时候,我开始怀念他。王朔曾是我青春期阅读中最惊艳的一章,即使到了现在,他沉寂多年、面目全非以后,我仍然愿意为他打开书柜,打捞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碎片。

很久很久以前,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世界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人人都心怀理想,文学至高无上,“文学青年”还不是一个用来骂人的词汇。尽管社会已暗流涌动,但纸上的世界仍然清纯,所有的作品中都用一个腔调说话,崇高、优雅、正确、而且空虚。

于是王朔在90年代的大红大紫简直是历史的必然。喊着“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口号,这个唇红齿白的胖子,以自己玩世不恭的语言、永不正经的故事,带着笔下一帮无所事事却又自我感觉良好的边缘人物,横空出世。《顽主》、《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这些书名注定会成为流行标语的作品,让卫道者惊骇莫名,让年轻人如获至宝。当年一群群祖国花朵和接班人争相传阅痞子文学的盛况,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王朔在当时的文坛,简直是飞扬跋扈,倾国倾城。

许多年过去了,痞子文学、王朔和我们的青春都已老去。但远远回望那段激动莫名的时光,却会在张扬的光芒背后,看到王朔羞涩和文弱的一面,然后醒悟,其实丫就是一清纯的文学青年,只是装成了流氓的样子。

以《王朔文集》的第一卷《纯情卷》为例。这本书收录了王朔早期的几个中短篇,包括《动物凶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相当的清新,还没有后期作品中那种刹不住的黑色的嘲讽。几篇可以称为言情小说的故事中,有调侃,有调戏,更有青涩率真的青春和毫不做作的爱情。那种从街头小混混的故事里透出来的懵懂、粗砺却又回味悠长的少年情怀,也正是王朔刚刚出道、以及贯彻在他所有作品中的心态。

况且从王朔的出身来说,军队大院,根正苗红,虽然学历只是高中毕业,但在那个时代,就相当于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还带保送研究生的那种吧。他心中的清高,和自命为知识分子的骄傲,是再油滑的胡同腔也挡不住的。

近年来,网上流传着一篇王朔写的关于他和前妻沈旭佳的恋爱故事,说到王朔虽然“以讥笑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为乐事”,但还是被爱情感动并开始自信开朗,热爱生活。从这里,不难看出他温良的本质。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有一天,她忽然叹口气,对我说:‘我真不想让你出名,我真希望咱们老像现在这样。’我听了这话产生出不尽的喜悦。”看到这样温情的句子,再麻木冷漠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吧。

但是人们竟然把这样清纯的人叫做痞子,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的语言。

王朔的语言是他最强烈的特色。不翻书回忆王朔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想不起他写过什么人物、什么故事,但却清晰地记得有一种强烈的气场,当年就铺天盖地地、现在也仍留在记忆中的霸气十足的东西,那就是他的语言,油滑、跳脱、口无遮拦却又表现力十足的痞子的语言。

语言是王朔最大的特长,但也是他的诅咒。痞子语言让王朔一夜成名,也断了他默默耕耘和探索的后路,甚至一生的轨迹都因此改变。那个刚刚打好语言基础的文学青年,还没来得及锤炼情节、结构、主题等其它技巧,就直接跳进了轰轰烈烈的名利场,并且据说有自己的卖点了。然后他最直接的反应,当然就是强调自己的卖点,变本加厉地重复自己的痞子语言,趁着名气还在,火速赶制大批作品,赚个盆满钵满、名利双收。

他确实做到了。据说王朔后期的作品是一天几万字,一摞稿纸不打草稿直接写就,然后直接送到印厂出书。想必制造这种语言,对王朔来说已经成一种技术活了,而他也开始乐此不疲地扮演那个叫做“王朔”的痞子作家,一发不可收拾。

这段时间也是媒体对王朔的批评最为强烈的时候。面对老人家们对“痞子文学”的愤怒讨伐,王朔并不作声,甚至,他很欢迎它们。有争议才会有知名度,知名度大了,自己的“品牌”自然会更加值钱。王朔对自己的扮演,很认真,很入戏。

让品牌更加卖钱的方法是拍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剧集的热播,说明了痞子语言在群众中强大的市场。王朔扛着自己的特色招牌,横扫文坛和娱乐圈,财源滚滚,左右逢源。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朔开始淡出公众视野。2000年,沉默六年的王朔推出小说《看上去很美》,以一个幼儿园孩子的视野看成人世界,少了调侃,多了清纯。但王朔的转型之作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也许是群众发现自己熟悉的那个王朔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不应该这样柔软而精致,这样无辜而忧伤——尽管这些看上去很美,但不是他的。

也许在韬光养晦的六年中,王朔决定有意改变语言风格,或者说,抛开过去那个痞子作家的羁绊,尝试扩宽戏路,做回自己。但可惜的是,群众是懒惰而专制的,一旦你冲击了他们对你的固有印象,他们就抛弃你。

也许是出于对这番挫折的应激,王朔又一次转型,不写小说,开始写评论。在随后出版的《美人赠我蒙汗药》和《无知者无畏》中,王朔开始了他喜感十足的鞭尸生涯。鲁迅、老舍等人物,一个个骂过去,死人骂完再骂活人,终于掀起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其实,对很多读者来说,正是从这时候起,而不是拍电视剧的时候,王朔开始进入娱乐圈。

但这显然不是王朔想要的。他应该还想复辟当年在文坛一呼百应的传奇,但时代已经变了,文学是否能够活下去都有待考证,更不必说痞子早已在网络泛滥成灾。群众已经不再需要王朔,而王朔自己一定也很纠结吧——老了老了,连自己都演不像了。

2007年,王朔隆重推出《我的千岁寒》。虽然有300多万的天价稿酬,加上吸毒、精神病等为宣传而特意定制的热闹新闻,但读了这本新书以后,只感觉深刻、用心、精致却不知所云,是那种在粗糙的激情和天赋都消失以后,很用力、很用力地营造却始终扶不上墙的精雕细琢。早年的粉丝还会怜惜地叹息一声,说一声经典然后束之高阁。而刚刚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只会毫不客气地说出实话,说王老师已经江郎才尽,请别再折腾。而《梦想照进现实》等很艺术很小资的电影,让大家看到了王朔身上唧唧歪歪、煞有介事的老年气质。王朔终于变成一个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2008年推出的《致女儿书》,连一点响儿都没有了。但这本书其实读起来清晰易懂,充满温柔的人性光辉,更能体现王朔清纯的一面。而当年著名的痞子,摘掉了混不吝的假面之后,竟然是个慈爱的父亲。也许这才是命运的决定:只有在繁华落尽的时候,人才能真正做到率真和本色。而那个陪伴了我们青春期的痞子,那个一生都在命运的布朗运动中扮演或拒绝扮演痞子的文学青年,也终于可以销声匿迹,在无人喝彩的自由中,做回他自己。

 

 

媒体约稿,已发于《优品》杂志2009年第一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圣诞声音
后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