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在高三——和老师多一点沟通,给老师更多的信任

(2006-03-15 19:46:55)
分类: 〖儿在高三〗已出版
  水怡心语:昨天在博客上有一位昵称过来人的朋友留言:“犬子双胞胎,二十刚过,大三在读,长子清华,次子国防科大.本人虽非高三家长,然而身为人母,孩子高三时提心吊胆、焦虑无助的心态仿佛就在昨日,令人时常酸楚,感慨万千。”我相信,她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也包括我自己。转念一想,是什么使我们担心?是什么使我们焦虑?难道就一点不能克服?难道就真的无助?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最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对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和老师多一点沟通,给老师更多的信任
蓝水怡

  由于工作原因,开学不足一个月,我曾两次到孩子所在校进行调研工作。

  第一次去调研,正值开学第一天。校长和校办主任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学校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寒假期间召开教代会的盛况。调研结束,我向校长和主任透露了孩子就在该校高三就读。校长问在哪班就读,当我报出班级后,校长立刻笑着说:“这个班的孩子非常活跃,不过将来到社会上能力会非常强的。”我惊诧于校长对5000余在校生和上百个班的了解程度。我是把“非常活跃”理解成“太过淘气”的。自高中以来,孩子所在班因为上课纪律太过焕散,不仅受到各科老师大大小小的多次批评,还因此召开过特别家长会,专门讨论解决的办法。我更惊诧于校长对这些小淘气们的前途如此充满信心,为孩子能有这样开明的校长高兴,为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渡过六年时光深感欣慰。

  第二次去调研,时隔三周,我提前半小时到达学校。开始工作前,我翻看2月24日出刊的校报,一下就被题为《未雨绸缪备高考》的报道吸引,现摘记其中部分文字:

  早春二月,万物复苏,高考备战中的高三毕业班早已经是热火朝天。
  XXX校长、XXX主任和年级组长一起研究了本学期工作的重点和备考的策略。贯彻报名工作以来的“四严”,即严格、严肃、严谨、严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确定了“因材施教抓落实、严格管理求稳定、分层教学梯次进、深入钻研上水平、报名体检整档案、从容有序迎高考”的工作思路。
  寒假验收考后,年级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措施强化学生的高考意识。......对前100名、后50名、其他学生,外省市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应考的心理和策略进行指导......。
  对最后100天的高考备战,学校对教学做了周密的安排,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大起色......

  读罢报道,我不禁感慨,孩子们背后不仅有爸爸有妈妈,更有学校有那些奋战在备考一线的老师们,他们才是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撑!当听到校办主任说一些具体措施不方便写进报道,我理解地笑了。

  调研结束,我遇到曾经教过孩子的三位老师,高二班主任陈老师、数学候老师、高一语文李老师。我向各位老师表达了谢意,并和现任中层领导的候老师谈起孩子在高二热衷各项运动放松学习的经历,候老师表示了解这个情况,并说在当时曾就此事和常在一起运动的几个孩子交流过。我心里暗思,候老师只是一位科任老师而非班主任都如此了解并关心学生,班主任大概要加上更字的。

  离开学校前,我找到班主任,并与老师做了单独沟通。这是自孩子进入高中以来,我第一次和班主任单独沟通,以前只是在家长会后与老师简单聊几句,有时因为询问的家长过多,我还放弃过数次向老师了解情况的机会。
  为了不耽误老师太多的时间,我先用聊聊数语感谢老师,感谢她不仅不嫌弃孩子语文成绩经常拖班级后腿,还经常给予鼓励和表扬。刘老师立刻表示,对待每个孩子应该采取不同方法,有的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有的就需要鼓励加表扬。当我提出孩子目前语文成绩仍非常不理想的问题,老师说经过一段努力还会有提高,接着老师指出文学素养是不可能在短期提高的。我笑了,心想只要能提高成绩就行,并暗暗希望老师的预言能灵验。接下来,我又向老师询问了志愿填报及依孩子目前的情况参照往年可能报考的学校。刘老师不亏为有经验的把关教师,她说的很周全,即指出不要放弃努力,任何目标都可能实现,又表示每年情况不同,今年也不能完全照搬去年的黄历。话虽如此,老师还是向我介绍了以往一些学生高考成绩、志愿报考和最后录取的情况,感觉收获不小,也解除了我心中的一些困惑。为了消除我仍存的疑虑,老师用坚决的口气对我说:“现在多想也没用,关键是努力提高分数。回家嘱咐孩子,千万别再上网玩了。”听老师提到孩子上网的事,我连忙答应回家要严加管教,心里却暗暗叫苦,知道孩子又会搬出各种理由应付于我。

  走出校门之时,我轻松了许多,暗笑近来为孩子的志愿报考拼命在网上搜寻资料、求教于周围有过报考经历的同事朋友,仍不得其理。和老师仅仅十几分钟的谈话,便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此不注意与老师沟通?!老师就是老师,在我求教的人里不乏校长不乏教育管理者,却都不如老师介绍的诸般例子来得更据说服力!我暗自决定,待孩子估分出来,我还要请老师当参谋,老师才是报考志愿真正的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