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儿在高三〗已出版 |
《体育精神能提升应考的拼博力》
蓝水怡
圣诞节晚7时到8时半,孩子平生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采访他的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编导景蕾。这是景导于当天下午对我进行3小时电话采访的继续。在此之前,景导与我进行过几次沟通,再加上当天对我连续3小时的电话采访,凭着她敏锐的直觉和高度的敏感及女性特有的细腻,竟然在对孩子的采访中,挖掘出许多我不曾听过的故事和感受,让我震惊、欣喜。
采访过程中,我始终屏声静气地在一旁仔细聆听,在孩子与景导一问一答展开的脉络中,情绪不由自主地随之跌宕起伏。为不曾听过的故事惊讶,为不曾听过的感受惊喜,为曾经的回忆涌出一股心酸,为今天孩子已经具备的良好状态释然安慰。当然,还为第一次发现孩子如此流利娴熟的表达瞪目。更为自小学五年级开始注意培养的体育能力终见起色高兴。最令我兴奋的是,在孩子接受采访的谈话中,我发现体育精神提升了他应考的拼搏力。
“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是另外一个我。”这话是孩子在回忆整个高二期间,宁可每天少学点,也定要坚持进行大量体育锻炼后的真切感受,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孩子一上高二,便向我提出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他说要掌握各种球类的打法,并说可能成绩会有所下降,让我做好心理准备。我答应了,虽然很担心,也只能暗地捏汗。
“现在的你是什么样?”景导在电话那头问。
“过去的我以为做不到的事就永远做不到,现在的我以为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虽然只有聊聊数语,可我知道它的份量,知道转变背后付出的是怎样的努力。孩子告诉景导,当有几次拦截住高他20厘米大个同学的上篮,他发现矮小也能战胜高大,从此他相信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下功夫、动脑筋,就能想出办法解决一切本以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孩子和景导继续沟通着。我忆起去年年初的日记:“一直感觉儿子身上缺少某种致命的东西,那就是一种精神,即体育精神,为此我即苦恼又无能为力。今天是儿子的生日,早些天就在想如何过,最后确定活动主题“健康与快乐”,不仅今天要健康快乐,并且把它作为今年生活的主题。体育活动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强力的冶炼,一种冒险精神的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日记全文链接在此)”那天我带着正放寒假的孩子去打保龄球,打到三局半,娘俩累得只想趴在原地不动窝,抓在手里的球还没出手就吧唧掉地。距那时起仅过半年,孩子竟一下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体育精神的自觉注入迅速带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孩子以往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洋溢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周围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性格变得开朗透明了许多。高二年级组长罗老师曾对我说:“经常看到他课间和同学一起打球,他也能哈哈大笑了!”过去,在同学的喧闹声中从来听不到他的声音,众多的社团活动中也难见他的身影。因他只会学习,其他同学耳熟能详的事,他竟茫然不知,同学们戏称他是李白,他告诉我这个白字可是白痴的白。为了不当李白,孩子先是硬着头皮和大伙凑近乎,在和同学一起的活动和交往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球类,还了解并掌握了许多过去不懂的常识,学习效率和思维的敏捷度也有了提高。过去他做作业常拖拖沓沓,为此没少挨我的唠叨,后来在同样的时间里别人做16道题,他能做18道题,节省出的时间他就听音乐跳舞上网看闲书,充分的放松带来更高的效率。张驰有度,劳逸结合,提高效率,方是提升竟争能力之良策啊!
自进入高三,虽然学习很紧张,孩子从未超过晚11点半入眠,倒比当年小升初经常的熬夜强了百倍。每天在家除了备考,他还能听听音乐跳跳舞,看看闲书上上网,表面看似与学习无关,然功夫未必不在课外啊!每周孩子还能坚持一次除体育课外的体育活动,或打蓝球,或打羽毛球。活动中注入的体育精神无不一次次地提升高考应考的拼博力。虽然现在孩子离理想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他更自信、更快乐,他在逐步趋向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健康人,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