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儿在高三〗已出版 |
阅读分析要先识“文路”
蓝水怡
自从孩子开始重视语文学习,自从孩子发现语文学习最大的困难是现代文阅读,他一直试图有所突破,但至今束手无策,甚至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我是学理出身的,又是趁着高考刚刚恢复混入的大学,小学中学没学到语文的根本,大学里根本没有语文课的设置,许多基本常识还没孩子知道的多,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帮不上忙。
前几天,一位具有35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知道我为孩子学不好语文着急,向我推荐一篇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散文的阅读》(见平民愚公的博客)。一眼看过去,我立马抓出一句话:抓住了线索,吃透了思路,就从总体上抓住了文章的纲,把准了文章的脉。凭我的第六感觉,以为孩子阅读分析遇到的困难似与此有关。立刻下载打印,连同文后附的一篇短文。随后督促孩子念,孩子以功课忙为理由,搁置了两天。
今天,孩子大概有了心情,先要了那篇短文念,短文源自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共分四段。大概不到十分钟,孩子举着短文找我,说读不懂,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我提语文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可见重视程度。我接过短文试着读,硬着头皮试着分析。我认真地读了两遍才读出点门道,感觉文章确实不容易理解,是一位画家写的由景及理的文章,先写眼前的微雨景象,然后联想到中国画,还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进行比较,最后作者好象是说,如果即用油画又用水墨画技法去体现阴与晴,去体现两种审美情趣,,雨和熊掌就可以兼得。那个“理”对涉猎不广泛的孩子而言的确有些深奥,不仅是“理”深奥,文中所述的那些画派啊画技啊色彩啊,让我这个不懂画的大人也楞上一大阵呢。难怪他读着费劲。本来阅读功夫就差,再遇如此文章,岂有读懂之理?我当然不会怪他!
没有立刻告诉他我的理解,只问每一段的意思能读懂吗?他说前两段能读懂,我心想前两段是以描景为主为后面做铺垫的,当然好懂。我又问,后面两段作者在表达什么?孩子说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作者为何要写。我笑了,说没有后面两段,前面写它作什?!这话听得他也笑。我开始惚然他阅读理解的困难所在。他并未按作者写作的思路去进行分析,是把各段孤立地看待,分别进行分析的,根本未注意到文章的上面一段与下面一段之间、上一个句子与下一个句子之间是相互关联并递进的。
找到问题的根源,我是即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我的失职,竟然从未认真研究他久已存在的问题,以至即将面临高考才发现症结,时间紧迫,怕是弥补不了许多,遗憾终生啊!高兴的是,毕竟发现了问题所在,弥补一点是一点,总比一点补不上强,也算是聊以自慰吧!即难过又高兴之余,我还纳闷,孩子这些年的语文是咋念的?!老师的书是咋教的?!我甚至怀疑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迁怒其为罪魁祸首,否则这个账算在哪个的头上?!
难过归难过,迁怒归迁怒,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我告诉孩子,从家到学校的路,是连续不断的,无论你是抄近道还是绕道走,反正你得一步一步走到学校,总不能一下飞到学校吧?写文章也一样,是从开始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当然路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里拐弯的,可以是迂回曲折的,但总是有轨迹的。无论你自己写还是分析别人的文章,都得想办法先寻出那条“文路”。一定要学会认路!否则你连家也找不到!最后,我无奈地开着他的玩笑,但愿他能全懂……
写于2005年12月18日 晚
附短文: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