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在高三——《阅读分析要先识“文路”》

(2005-12-19 06:10:52)
分类: 〖儿在高三〗已出版

阅读分析要先识“文路”

 

蓝水怡

 

自从孩子开始重视语文学习,自从孩子发现语文学习最大的困难是现代文阅读,他一直试图有所突破,但至今束手无策,甚至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我是学理出身的,又是趁着高考刚刚恢复混入的大学,小学中学没学到语文的根本,大学里根本没有语文课的设置,许多基本常识还没孩子知道的多,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帮不上忙。

 

前几天,一位具有35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知道我为孩子学不好语文着急,向我推荐一篇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散文的阅读》(见平民愚公的博客)。一眼看过去,我立马抓出一句话:抓住了线索,吃透了思路,就从总体上抓住了文章的纲,把准了文章的脉。凭我的第六感觉,以为孩子阅读分析遇到的困难似与此有关。立刻下载打印,连同文后附的一篇短文。随后督促孩子念,孩子以功课忙为理由,搁置了两天。

 

今天,孩子大概有了心情,先要了那篇短文念,短文源自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共分四段。大概不到十分钟,孩子举着短文找我,说读不懂,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我提语文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可见重视程度。我接过短文试着读,硬着头皮试着分析。我认真地读了两遍才读出点门道,感觉文章确实不容易理解,是一位画家写的由景及理的文章,先写眼前的微雨景象,然后联想到中国画,还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进行比较,最后作者好象是说,如果即用油画又用水墨画技法去体现阴与晴,去体现两种审美情趣,雨和熊掌就可以兼得。那个“理”对涉猎不广泛的孩子而言的确有些深奥,不仅是“理”深奥,文中所述的那些画派啊画技啊色彩啊,让我这个不懂画的大人也楞上一大阵呢。难怪他读着费劲。本来阅读功夫就差,再遇如此文章,岂有读懂之理?我当然不会怪他!

 

没有立刻告诉他我的理解,只问每一段的意思能读懂吗?他说前两段能读懂,我心想前两段是以描景为主为后面做铺垫的,当然好懂。我又问,后面两段作者在表达什么?孩子说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作者为何要写。我笑了,说没有后面两段,前面写它作什?!这话听得他也笑。我开始惚然他阅读理解的困难所在。他并未按作者写作的思路去进行分析,是把各段孤立地看待,分别进行分析的,根本未注意到文章的上面一段与下面一段之间、上一个句子与下一个句子之间是相互关联并递进的。

 

找到问题的根源,我是即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我的失职,竟然从未认真研究他久已存在的问题,以至即将面临高考才发现症结,时间紧迫,怕是弥补不了许多,遗憾终生啊!高兴的是,毕竟发现了问题所在,弥补一点是一点,总比一点补不上强,也算是聊以自慰吧!即难过又高兴之余,我还纳闷,孩子这些年的语文是咋念的?!老师的书是咋教的?!我甚至怀疑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迁怒其为罪魁祸首,否则这个账算在哪个的头上?!

 

难过归难过,迁怒归迁怒,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我告诉孩子,从家到学校的路,是连续不断的,无论你是抄近道还是绕道走,反正你得一步一步走到学校,总不能一下飞到学校吧?写文章也一样,是从开始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当然路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里拐弯的,可以是迂回曲折的,但总是有轨迹的。无论你自己写还是分析别人的文章,都得想办法先寻出那条“文路”。一定要学会认路!否则你连家也找不到!最后,我无奈地开着他的玩笑,但愿他能全懂……

 

写于2005年12月18日 晚

 

附短文: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