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儿在高三〗已出版 |
经预谋,连蒙带唬地让儿子终于答应,每天阅读欣赏一段由我精心挑选出的精品美文。主意是我出的,任务并不容易完成。儿子的时间有限,每天连读带品不能超过十五分钟,难啊!
难也得办!
天下美文多的是,究竟选哪篇?脑子先后冒出一串名字:鲁迅,朱自清,冰心,巴金。。。。。。。,这些人名气太响,怕儿子心里有逆反,文没读,倒先生出腻味。还是找个他不知道的好。随想起入选苏教版(好象是)的《西湖漫笔》中写绿的那段文字。作者名宗璞,北大的,冯友兰的女儿。果然,儿子不知道其人,很是新鲜,读后楞说比朱自清写得还好。我也表示认同。儿说文写的生动,语言自然,有层次,不散。还说描景的句子也是在抒情,描景和抒情分不开。我说那就叫情景交融。又赏了一会子,儿说累,便去进行每天必须的运动——伴欧美流行音乐跳舞。管它,读过总会有收获,运动也同样重要。
<西湖漫笔>(摘)
……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留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解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婉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噌噌,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论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抉飞扬,翩然起舞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