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不差钱

(2022-11-30 18:17:04)

苏轼《答秦太虚书》说自己:“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除了儿子苏迈,其他家人并没有同到黄州。而他在黄州,每日可用一百五十钱,加上黄州太守拨给他的东坡“营田”有十亩左右,日常用度是没问题的。他的《定风波》序说:“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不管他是否买下了这块沙湖田,说明他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生活拮据。他的职田等“廪入”虽然没有了,但还有正俸。他在《马券》说元祐元年:“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把两匹名马中的一匹给了李廌,被贬为黄团练副使后,马照骑,酒照喝。他的《食猪肉诗》还说:“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盌,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再“价贱等粪土”也不会太便宜,能够“每日起来打一盌”吃,绝对不是普通平民的生活水平。在给秦观的信中他继续说,带去的钱“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可支用一年,那就起码超过了五十四贯,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一年后还可以“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那是因为他还有宜兴田产上的收入。

     苏轼在湖州与贾耘老(贾收)交游,于嘉祐二年(1057年)与阳羡蒋之奇、单锡是同榜进士,之后关系更为亲密,在宜兴买田也都得到他们的帮助。熙宁七年苏轼在常州、润州赈灾后写下了《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中说:“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他卜居阳羡“卖剑买牛”,自然先得买地,章惇《寄苏子瞻》说:“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苏轼《稼说送张琥》则说:“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韩元吉为苏轼玄孙所写《苏岘墓志铭》又说:“始文忠公爱阳羡山水,买田欲居,仅数百亩,屋数椽也”。百亩变成了仅数百亩,说明他没有停止买田。有意思的是,他在《辨黄庆基弹劾札子》中说黄庆基弹劾他“强买常州宜兴县姓曹人田地”,他在黄州“托亲识投状依条买得曹人一契田地。”但姓曹人欺负他是被贬之官,所以“昏赖争夺”最后“姓曹人招服非理昏赖,依法决讫”,元佑八年“州县方与断还”给了苏轼。

     元丰七年,他在黄州四年有余后量移去汝州途中,还是罪臣身份的他写的《乞常州居住表》说:“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茶饭”。当地邵民瞻帮他另外,“特为置宅一区,直五百緍”,苏轼要把家眷都迎来居住,然而“月下散步,闻老妪哭,甚哀。问之答曰:'吾家居此,相传百年,今子不孝,售此宅于苏学士矣。’”苏轼立即“焚其券不取”,白白地把宅子还给人家了。他给滕达道的信中说:“某以少事,更数日方北去宜兴,若得稍佳,当扁舟经往视之。”而给唐侄千之的信中又说:“叔舟行几一年,近于阳羡卖得少田,意欲老焉。寻奏乞居常,见邸报已许。”可见他不仅在黄州时买了宜兴的田,在离开黄州,经过宜兴时又买田了,从中可知,苏轼并不差钱。

原载《上海老年报》2022年7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史起的志
后一篇:李超琼的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