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的巧克力博物馆

标签:
科隆巧克力博物馆可可树文化 |
科隆的巧克力博物馆
虽然,用“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来形容德国人未免有些夸张,但德国的各种主题博物馆办的确实是棒极了。参观各种博物馆,从博物馆中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已经成了德国学生们的必修课。在德国旅游的时候,你在经常可以看到老师领着学生们往返于各式博物馆之间。但我确信,在所有的博物馆中,没有哪家博物馆比她更能吸引中小学生,这就是坐落在科隆大教堂附近、莱茵河畔的巧克力博物馆。
科隆的巧克力博物馆又称为英豪夫-施多威克博物馆(Imhofe-Stollwerck-Museum),施多维克是企业的品牌,而英豪夫,则是在1972年收购了当时濒临破产的施多维克公司的Hans Imhoff 博士。Stollwerck公司2002年被瑞士巧克力巨头百乐嘉利宝(Barry Callebaut )收购,2011年7月百乐嘉利宝又将Stollwerck公司出售给比利时Baronie集团。Stollwerck公司拥有包括Sarotti 、Alpia 和Alpenrose等著名巧克力品牌。年产巧克力约10万吨,年销售额5亿欧元.但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外墙上的蓝色标牌和门厅上面的小兔子的瑞士莲的品牌并不属于Stollwerck公司。只是因为博物馆与瑞士莲在巧克力的产品和市场开发方面的合作。
科隆巧克力博物馆主要设有三个主题展区。“穿越时空的甜蜜之旅”,这里介绍了关于巧克力发展的一些历史背景,并展出一些巧克力制作设备。
“巧克力工厂”,展示了全套的现代化制作巧克力的工艺生产过程,参观者可以在这里隔着玻璃参观巧克力生产车间里生产流水线中各种制作的工艺。
在船型展览厅最敞亮的地方,摆放的是博物馆的标志——巧克力喷泉:上面是一棵人造的结满了金黄色可可豆的可可树,整个造型又似一个更大的可可豆。在可可树的下面,有水形成的喷泉,巧克力浆液也在不停地流动。在喷泉的旁边,有工作人员会把沾着新鲜巧克力的威化饼干分发给参观者品尝。
制造黑巧克力的基本材料就是可可豆和糖。在生长有根深叶茂、果实累累的可可树的墨西哥,也就成为了巧克力的发源地。据说最早食用可可的是玛雅人。但目前,人们普遍把巧克力把这种美味的食品与墨西哥土著阿兹特克人(Aztec)联想到一起,据考证阿兹特克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可可。14世纪,墨西哥人在可可粉里加进糖、香草等调料,配制成一种甜美可口的硬糖,这就是巧克力的雏形。到了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巧克力被带回欧洲。巧克力传入欧洲。欧洲人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巧克力,并大胆创新,使得巧克力的口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奠定了欧洲巧克力的卓著声誉,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巧克力巧克力上产基地。
巧克力之所以深受欧洲年轻人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是:巧克力中含有一种人们只有在热恋时才会分泌出的化学物质——“氨基苯”(PEA),让人坠入爱河的柔情蜜意就是这种物质激发荷尔蒙后产生的。所以,在欧洲,巧克力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青年男女以互送巧克力来表达爱情。
就像啤酒并不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是德国人却将啤酒做成了极致一样。并不浪漫的德国人为了追寻爱情的梦幻,凭借其传统、严谨的态度和对技术的不懈地追求,将巧克力的制作推向了极致。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输出国之一,每年向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40万吨的巧克力。德国人喜爱巧克力也使得德国成为巧克力的消费大国。据统计,每个德国人一年要消费巧克力10-15公斤。
科隆巧克力博物馆集历史陈列、实物展览和生产加工为一体,将讲述巧克力的发展故事,观察可可的生长情况和参观巧克力的生产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娱乐、品尝、购买的休闲场所,深受大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