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小品(之二)
我曾经在北京邮电大学(当时称北京邮电学院)工作过8年,进校后的第一个春天就遇到了北邮30年的校庆,记得当天也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好像学校还每人发了几块钱的食堂的菜票,几个人聚在一起,“大”吃了一吨。那是1985年的4月1日。在学校工作的8年里,北邮都是在4月1日“欢度”校庆的。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离开了北邮。忙忙碌碌,一下子10多年过去了,去年10月,妻招呼她的同学们聚会,一问才知,10月中旬是北邮50周年的校庆。我当时十分纳闷。北邮的校庆不是4月1日吗?怎么又改成10月份了?就像人的生日,能说改就改了?虽然我国个别的学校也有过改校庆日子的先例,但那都是为了“延长”学校的历史。向北邮这样“缩短”学校历史得到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于是多方打听北邮改生日的原因,方知:现在北邮的校长是留样回来的海龟。在留洋期间熟知洋人的各种节日。4月1日是西方人的愚人节,把这一天定为北邮的校庆,岂不是有愚人之感。试想一下,在校庆当天,校长难免要讲讲学校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宏伟规划。如果台下的听众都把它当作愚人节的调侃,岂不让人大为尴尬。
于是,学校领导决定,把校庆的日子就改在了金秋十月。
(笑于200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