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黔之驴”(鲁人)- -
新版“黔之驴” 鲁人
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黔驴技穷的成语。中学里又学了柳宗元的《黔之驴》,印象便更深了。读书时,除了觉得故事十分可笑外,并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时过境迁,20年后我终于重新认识了文学大家柳宗元,也由衷地慨叹:大家毕竟是大家。君不见:《黔之驴》的文章流传千年,就连黔之驴的故事在千年以后依旧演义。 诺贝尔奖出世已经百年,诺贝尔奖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国国籍(包括台港澳)的公民至今还没有染指过他。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对于好强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天大的遗憾。有人甚至编造出这样的故事:19xx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曾经决定将诺贝尔xx奖授予中国的xx人,后来一调查,发现此人已经自杀。于是只好重选他人。故事一出炉,立刻激发了众多国人阿Q式的自豪感。 然而,有识之士深知:故事毕竟是故事,那不是真的诺贝尔。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是还有几个已经放弃了中国国籍的华人获得过诺奖吗。巧得很,终于找到了一个已经退休多年的华人诺奖获得者。于是便请回来,以装门面:我校也有了诺奖获得者。至于年龄,那就更不是问题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而且,我们的科学“崇尚高龄”。 我们终于有了诺奖获得者,终于圆了国人的虚荣心。于是,全国人民皆以为神,将其奉为上宾。据说此公外出游山玩水,还常有当地的省长为其作导游(不知当地的百姓如何看待他们的父母官)。此公不免飘飘然了,也开始到处指手画脚,甚至跑到天涯海角,要为海南规划未来(惜乎其不曾得诺贝尔“规划奖”)。 请了高人来,总不能让他整天游手好闲,一张大嘴吃四方吧。年纪大了,科学研究是做不了了,只好偶尔讲讲大一的基础课,让慕名之新大学生“光荣”一番。是啊,你还能指望一个80岁的科学家为人类再作贡献、再获***奖吗?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82岁的诺奖获得者,终于在2004年末,再次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老先生结婚了,娶的是芳龄28的再婚女。 本来这不过是此公之私事,然则于广大中国学界心目中的神明而言,此举无疑使神的形象轰然倒塌!有的人显出莫名的惊诧,有的露出不屑的神情,只扔下了一句:“技止此耳!”更有算术学的好的教授公然提出挑战:他诺奖获得者可以娶小他54岁的人做老婆,我虽不才也是堂堂大学教授,为什么不能娶一个小我27(=54/2)岁的呢? 神的形象的倒塌,对国人的自尊无疑是一场打击。而遭受打击最大的无疑是媒体的记者。面对如此爆炸的花边新闻,我们的记者表现出了出奇的一致行动:将此归入“娱记”八卦之范畴不予理睬。便把诺奖获得者和他的小老婆孤零零地扔在亚龙湾的海滩上。只有个别没有受到刺激的“业余娱记”狗仔,拍得了几张老夫少妻形影相吊的照片,便自以为得了宝贝,倒也被一些无聊门户网站当作笑料,允许其贴在网站上,供人耻笑。
附: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加口字旁),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