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和苏丹红
鲁汉
前两日逛书店,看到卖余秋雨的书的旁边有一本金文明先生的《月暗吴天秋雨冷》(以下简称《月》),才知道金先生和余先生的笔墨官司已经升级:从报纸杂志的文章打到了出版专著了。金先生不愧是老编辑,挑出的余先生书中的错误一大箩筐,佩服,佩服。
询问了出版界的业内人士,方知新闻出版署对图书的差错率有明确的要求:“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 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而根据金先生对《笛声何处》(以下简称《笛声》)的差错统计是“共68处,全书字数不足8万字,按8万字计算,差错率为万分之7.6”(见《月》第318页-第324页 )。如果按这个标准,余先生的《笛声》肯定是“不合格”产品了,是应该下架销毁的。但是,我看到这些“不合格”的产品还在书店里销售。而且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购买。我心理就想了,难道他们愿意受到“不合格”产品的侵害吗?新闻出版署难道也不管吗?
由此,我想到了肯德基和苏丹红。想当初,肯德基某产品含有苏丹红的消息一传出,肯德基顿时门可罗雀,肯德基也立刻表示,相关产品立即下架。卫生防疫部门也立即行动起来,查询苏丹红的来历,最终将苏丹红的生产厂家绳之以法。看来,人们对自己身体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自己知识的重视程度。这可能也印证了经济学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有害产品的出笼过程:首先,肯德基采购了生产劲爆鸡米花的各种原材料,其中包括含有苏丹红的调味料;然后,在店里加工制作成劲爆鸡米花等产品,最后又在他们的店里销售。由于调味料有问题,所以整个产品就出问题了。于是,肯德基就停售了包括劲爆鸡米花在内的所有含苏丹红的产品。这个经济损失当然是肯德基自己来承担。其实,图书生产和食品生产的过程差不多。首先是出版社购买原材料――余秋雨的《笛声》书稿,然后经过编辑的加工和印厂的印刷,制作成成书,最后再委托新华书店销售。由于余先生《笛声》书稿中的先天不足,从而造成了最终整个产品的“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