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开始做八间房公司的时候正值《野蛮生长》上市的时候,一直关注老冯,所以就买来看,看完就放不下,我又买来两本,给其他合伙人一人一本,并相约找个时间一起聊聊。
一聊就很一致,大伙觉得错不了,就像你想出国考GRE,必须先买一本新东方的红宝书一样,《野蛮生长》就是我们的创业红宝书。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几个创业略显有些被动,刚毕业的时候,就觉得大家谈得来,又玩得来,一起上课,一起踢球,一起做学校的bbs,一起打过架,一起泡过妞,知识结构,人生经历都很互补,一个学文,一个学理,一个学经济;一个香港人,一个武汉人,一个东北人,祖国都被我们连成一条线了,都是属羊的,三羊岂有不开泰的?反正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列了类似的十几条,想着大不了回头再回社科院考个博士,哥们再混学术圈,这个圈子不怕年纪大。
说到底是不甘心,学艺出师,不去江湖上闯荡一番,算什么英雄好汉,不说开宗立派,怎么得也要混个名号。还是年轻,仅仅是“闯荡江湖”这几个字就足够把我们给扇起来了。
刚开始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一想到老冯当年在海南刚开始也是混不下去,老潘最后还卖过西瓜,开过砖厂,凡事都是有过程的,所以我们首先就把姿态降低,认识上统一,告诉自己钱不好挣,总得先交学费,美事不会自己上门,保存自己最重要,只要是能赚钱的事都可以去试。当然我们也学着给自己个底线,按照老冯话说就是:可以当笨蛋,不能当坏蛋。不过,我们自己考虑,只要不是太坏的坏蛋,暂时当一下也算便宜行事,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嘛。
那就找项目,各种各样的项目,刚开始小项目不谈,当时我们想创业就是要做点“大事”的,没“大事”还创个什么劲。承包苹果在国内的培训中心,钻到什么党校的中稷集团,攒一个做大屏的广告公司,跑到东北岫岩下矿井实地考察,准备帮一位东北的地头蛇卖玉石,等等,各种各样的项目,都至少是可以策划到上市的。
现在看起来,除了苹果的事情还在做,其他的都没有下文了。
不过,钱没挣着,并不代表一无是处,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左一刀,右一刀,刀刀都是历练。我们从刚开始三分钟被人忽悠得心潮澎湃到现如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从不是策划到上市的项目基本不爱搭理到现在为少开点培训发票,少交税,可以跟人磕上一个礼拜;从刚开始觉得见过的每一位诸侯都是大牛,巨富,都可能是你能傍上的大款,发财的贵人,到现在能多少体会出点“阅人有数”的意思。
大的项目根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以马上去做,做“大事”的理想一旦受到打击,彷徨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时间也过去了,你的同学们都过了刚上班的那段适应期,每个人都在岗位上钻营得不亦乐呼,收入稳定,前景不说特光明但特踏实,各有各路,分房的分房,结婚的结婚。
都是江湖新人,内功修为尚欠,哪有心里不打鼓的,机会成本逐渐上升,焦躁在所难免。还是年轻,总会假设,如果我们当时要是进社科院工作,会不会今年轮到我评助理研究员了?如果我去政府了,是不是今年就可以有房分了?似乎一时间别人都是稳扎稳打的,唯独自己是出来飘的,即没有专业,也没有积累,不过存了点江湖经验,无门无派,是独行,但不是大侠,偶尔还会忧郁地抱怨:“马的,之前怎么没人告诉我们这些。”
这时候,不得不承认,“创业”这个词本身就太忽悠人了,你看到的基本都是一条辛勤打拼,建功立业的康庄大道,听到的都是白手起家,沧海横流,英雄本色的传奇故事,直到等你真得骑马缚剑,江湖闯荡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里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概率跟混黑社会当老大差不多。
困惑的时候,我们也会再看看《野蛮生长》,当年海南混不下去了,老冯怎么带兄弟们出头的。
老冯带着兄弟几个先去老牟那打工,团队打散了,傍个大款,先保存自己。我们也琢磨,是不是大家先都自己去外企待两天,解决个人生存问题,有机会的时候再聚回来,也有想过这些。
可要是人心散了怎么办?
红宝书这回没有直接的答案了。
还好这两年虽然没赚到钱,但至少我们还是做了点有意思的事。我有机会采访一些有意思的人,这里面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也最意外的是一位大和尚。
我们曾经试图去了解出家人为什么会走出这一步,这位师父很平静地娓娓道来:“选择都是打包的。”
这句话对我们的影响是醍醐灌顶的。
在所谓“选择”的问题上,很多人都会嚷嚷“选择就是放弃”,比如我选择晚上在“金多宝”吃港式茶餐厅,那我基本就放弃了在这个时间里吃隔壁的“麻辣诱惑”等等全世界的其他种种,这一般人好理解。
继续把问题向前推进一步,我选了在“金多宝”吃饭,那我就只能在它的菜谱上选吃的,我要点“麻辣诱惑”的“小公鸡爱上小母鸡”这样操蛋的菜,恐怕人家提供不了;我还得忍受里面笨笨的服务员小妞,来这么多次了,她们好像永远只认识我们另外一个香港的合伙人Eric同学,马的,人长得高大点、威猛点,普通话说得好点是不是不招人待见啊;对了,门口窄得只能刚刚够停一辆车和走一辆车,我每次都要担心外边被蹭的那辆是不是我的。
我要说什么?对了,我想说的是,选择是个包,你选的其实都是个选择包,既然决定在这里吃饭了,我就得忍受狭窄的车位,昏黄的灯光,笨笨的服务员小妞等等,因为我同样喜欢他们菜单上的白斩鸡,汤泡饭,和那种茶餐厅特有的人人平等的就餐感觉。我的意思是,选择包里的这些东西,一旦选择了,就都归你了,所以该忍的你就得忍着,没什么好抱怨的,你怎么不想想你能享受到的。
我硕士的同屋这时也正在美国读博士,告诉我每天看书,睡觉,单调的就跟出家修行差不多,“如果这就是干经济学的生活,那就tmd是我要的。”
“如果说这是创业必须要经受的,那tmd也是我要的。”其实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互相鼓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选择包哪里那么容易看得清楚,有时候即使你选了也不一定能够完整的把握里面都有些什么。
所以,再拔高点,关于理想这件事情,或者再降低点,关于事业和工作这件事情,我都用“包”的概念去琢磨。哥几个上周在一起踢球的时候,没事歇着都喜欢抱怨一下自己的工作,有说收入太低的,有说混着没劲的,有说太闲的,还有怕被社科院派去马达加斯加的,只有一位统战部的倪师兄那天的一句话有点意思:“公务员啊,你得把它当作一种职业。”难怪我觉得老倪的日子好像过得比咱们逍遥点,老倪高啊!
话要怎么说呢?其实事情接触得越多了,就会越明白,理想和事业的坚持不一定是来自于坚韧或者其他什么所谓崇高的性格,而在于清醒的认识,看得清楚,想得透彻,“选择包”里面有什么都了然于心,干起来心里特别有普,才越干越起劲。
创业是个伪命题,它太好听了,太动人了,太抽象了。
而选择是个包,既然选择创业了,那么创业到底是人生选择还是一时便宜?如果是人生选择,那很自然会经历很多项目的起落,不可能一帆风顺,好项目,寻找的时间可能很长,也有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找到,但这可能就是创业,它原本就是这样。
所谓“创业、创业”,其实创业也不完全意味着是要创个什么“业”出来,本身这个过程中“业”也在创造你,它同时也在塑造你。
把它拉长了,放宽了,心里也就放下了。所以我们现在对事业的理解很开放,这让我们不再有以前那么焦虑。当然,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校的生涯结束了,但思考没有停止,学习还要继续。书看多了,思考多了,自然会觉得心里有底一些,书不会白看,更不会白写,只要坚持学习就不怕被落下,被淘汰。以前老怕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无法在一个行业内形成持续的积累,没有一个向上的趋势向自己交代,但现在我们有点谱了,只要学习不中断,从哪里开始我都敢说:“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搞明白它。”
远在上海的Myy妹妹总是教育我,说干什么最好都能在某个行业里面能有所持续,有所积累,这样日子长了自然就慢慢出来了,马的,这个小妞最擅长的就是以貌似轻描淡写的屁话,弄得老子浑身不自在,隔几年就来这么一下,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不过今年过年我觉得总算是平和多了,可能是修为提高了,一般江湖人物的招数都可以直接用内力化解了。尤其是牵着我哥们的衣服角,参观了活体老罗之后,牛博网活生生的创业经历,“人缘好得让人嫉妒,人品闪亮得宁人发指”的罗哥的“偶像魅力”,压倒了哥们身上踌躇的最后一根稻草,tmd,创业就是人生选择!你看,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新年的时候给Myy妹妹发了条短信:“我将若无其事地继续折腾下去。”
也不知道她收到没有,小样就是不回短信,马的,人长得高大点,威猛点,普通话说得好点是不是真的不招人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