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面对垃圾时,我在想什么

(2013-01-10 10:31:38)
标签:

杂谈

[背景介绍]2012913日,万通地产组织了专业志愿者培训与志愿者招募后,由企业出面遴选两项基础志愿者项目:绿房子项目、儿童希望之家志愿服务项目。111日,万通绿种子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们开始行动——前往绿房子项目,亲自实践干湿垃圾分类,学习并了解干湿垃圾分类的意义和重要性。

 

当面对垃圾时,我在想什么

                                                          志愿者  崔骥

 

万通志愿行动第一站:体验“绿房子”垃圾分拣站。

这个垃圾分拣站由知名环保人士黄小山自费筹建,先在自家社区试点,再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向其他社区推广,期望推动解决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难题。

以志愿者身份亲手分拣垃圾,我第一次亲历如此丰富的垃圾,这种场面极富戏剧性,我想到,在当下社会,仿佛人类能够战胜一切,可在曾经丢弃的物品面前依然狼狈不堪,它们混乱且粗暴地蔓延,汹涌而无序地流转。

我们无时不刻不在面对,又无时无刻不在忽视。如鲁迅在《打听印象》一文中设想过的一个场面:“假如有这么一个外国人,遇见有人问他印象时,他先反问道:‘你先生对于自己中国的印象怎么样’?那可真是一篇难以下笔的文章。”

同样,如果问一个人,他对垃圾的态度,会不会也是“难以下笔的文章”?即便他是一名一如既往的生产者,也是垃圾碎片的缔造者,他是一名文明人,又对前进的世界如此默然与陌生。

但是,垃圾的社会学还是富有启发,像一个国家的文明全都投射在街道上。从“垃圾”的微弱、卑微之处,还散发着一丝闪光,照耀寻常被我们漠视的事物,投射出宏阔的背影。

像法国诗人帕里西笔下的蜗牛,长得像村庄一样大:

这是一只硕大无朋的蜗牛/它从山上往下爬/它的白涎形成小溪/陪伴在它身旁/它很老,只剩下一个角/那是它矮矮方方的钟楼。最后,诗人写到:城堡是它的壳。“垃圾”是被日常生活遮蔽的存在,而它却在悄然围堵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坚实的“壳”。

在“绿房子”里分拣垃圾,是一个有“味”的过程。那些熟悉的生活用品,就这么不可避免地成为终端废物,那些与我无关的他人之物,亲近在我手下,成为可掌握之物。我从另一个社区来到这里,两个社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区隔。在我看来,黄小山的环保行为,更像是社区运动。他也更像一名社区组织者,有好奇心、想象力、幽默感、演讲口才,对美好世界有一些模糊愿景,有一定的组织人格,激进且善于自我调适,心灵自由开放,能够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他已然是一名物质极大丰富的人。

在中国,具备这么多优良的特质的人,谁还会这么关注家门口的这点事?实际上,在这个倡导宏大的社会,极度缺乏如蜗牛蠕动一般微弱的变革,哪怕是把自家出门的垃圾分类后再输往垃圾处理场。如此,蜗牛也可成为城堡。

当我面对垃圾时,我想到了,一个深刻的矛盾体:一个国家的垃圾生产力与全体人民对干净世界的向往。每个人都是垃圾的生产者。如果把这种生产力稍做剥离,生产社会急需的“善”,哪怕很小,蝴蝶效应也能催生深远的变迁。

当我面对垃圾时,我想到了,作为草根的我们,能够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是否可以追慕英国诗人雪莱的境界,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记述:人类的悲惨境遇总是在他心头热烈且持久地燃烧。但他比任何人都更热爱行云、大山和河流,但在山脚他总能看见一间坍塌的村舍;罪犯正带着镣铐,在圣彼得广场的人行道上锄草;泰晤士河畔,一位老妇人正因患疟疾而颤抖,这时他就会将自己的写作扔到一旁,遣开他的梦想,步履艰难地去给穷人送汤胃药……最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竟也是最实际的人。

 

 

 

 

 

 

 

关注冯仑and风马牛更多内容,敬请移步【风马牛集中营】www.fengmani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