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二)
(2012-11-22 17:36:30)
标签:
杂谈 |
编者按:我们每期跟大家分享环保随手可做的10件小事,连续10期,逐渐认知并去实践100件随手可做的小事,环保无小事,为我们自己的绿色环境,大家一起来吧.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我们大多数人都爱吃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肉越来越
多,有的孩子甚至没有肉就不吃饭。父母的溺爱、孩子的偏食,加上运动
量不足,过度摄入的脂肪、蛋白质、糖,都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1999
年的一项消费调查表明,城市男孩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胖子。尽管发胖可
能有许多原因,但过度吃肉肯定是导致发胖的一个重要原因。超出正常需
求的肉类不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负担,还增加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多
吃肉就要养更多的家畜、家禽,耗费更多的资源,饲养场中大量的家畜家
禽粪便还污染地下水源。在美国,1公斤的猪肉要7公斤的谷物来转化,我
国的这个比例还要更高。谷物生产要占用大面积的耕地,要投入农药、化
肥、能源等,生产1公斤牛肉消耗的水资源是1公斤面包的25倍,过度放
牧牛羊还是造成全球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肉类的消费要
节制和适度,不要既给环境造成压力,又给自己的身体造成负担。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滴水或用后不关的水龙头。也许很多人认
为这流不了多少水。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一个量筒在滴水的龙头
下接,15分钟就可接上200毫升水,换算成每天是近20升,每年就是7000
多升。全国有成千上万的水龙头,加在一起可不是个小数。我们的淡水资
源是极其有限的。虽然地球表面
有71%以上的面积是水,总计约有
13.85亿立方千米,但其中有97.2%
是不能利用的咸水,2%是两极和
高山的冰雪以及难以利用的淡水,
真正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仅占全球水量的千分之一。全球
每年的淡水使用量在不断增加,
拥有全世界40%人口的80多个国
家和地区缺水,约有10亿人喝不
到纯净水,因饮用不洁净水死亡
的人数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00
万。如此紧缺的淡水资源还在被
浪费和破坏着。水是生命之源,珍
惜水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在用过水后、
洗手洗澡打肥皂和洗碗间歇时,
随手夫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近年,我们大部分人已对缺水
的状况有所体会,我们已面临着严重
的水资源危机。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
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
量的1/4,全世界排名第110位。而且
水源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全国600多
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随着工农业的
发展,水的需求量直线上升。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农业减产约 1500-2000亿斤,工业损失约2000
亿元。既然水源如此缺乏,我们就应
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尽量做到
一水多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摸索
出很多一水二用或者多用的办法。洗
菜、淘米水可以供家畜饮用,洗衣服
的水可以用来拖地、冲厕所。洗脸水
可以用来洗脚,然后再冲厕所等。国
外一些环保型建筑,能把落在屋顶上
的雨水收集起来,再用于浇花或清洁
房间……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
我们有了节水意识,还能想出更多的
好办法。让我们一起实践吧!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现代社会,生活消费品供给线路的延长,也开列出了一张生态账
单。尽管运输成本逐年下降,生活消费品从农场、牧区、工业园区等运
送到大城市的超级市场直至消费者手中,还是移动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长的路程。以美国为例,一般的美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平均要运行2000
公里;供应加利弗尼亚的新鲜食品40%是远距离运输品,从加利弗尼亚
用货车运送一棵莴苣到纽约消耗的能量是种植一棵莴苣所消耗能量的三
倍。虽然在许多地方,街头副食店、面包坊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现
在这些小超市正让位于所谓的特大超市。集中购物不仅增加了货品运输
的距离,也增加了人们行走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购买本地产品就
是保护环境。长途贩运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购买本地产品有利于保
护环境,在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尽量购买本地产品是正确的选择。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能享受到电
带来的便利,我们夜晚的活动几乎都离
不开电灯的照明。现阶段,电灯所消耗的
电不管是来自水力、核能还是火力,都是
以重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的。水电
设施改变了江河的生态状况;核电站输
出核废料;火电燃煤产生大量的有害气
体和粉尘,污染了大气,危害了人类的身
体健康,导致了酸雨,增加了全球范围的
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了
大量的煤炭,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提高30%的主要原因。全球气温的提高
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温室效应
使南北极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
异常,导致一系列生态和社会危机。所以
说我们消耗的电能不是洁净的,也不是
无穷无尽的,而是有限的,对环境造成巨
大的压力。我们对电的依赖非常强,我们
应该节约用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你可
能以为关一盏灯节约不了多少电,可是
如果我们大家都随时注意这一点,节电
的效益就很可观了。
16
拒绝过分包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来的食品或物品往往有两三层的包装,有时
多达四五层。1997年调查表明,我国人年均包装物为lOkg,全国每年包装
垃圾将近1000万吨,而且这个数字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急剧增加。生产包
装需要耗费大量的金属、玻璃、纸张和塑料,这些包装品一次性用完后却
变成了垃圾。美国食品包装垃圾的重量是家庭垃圾的一半,用于包装的开
支与农民的纯收入相等。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废弃物回收率很低。纸的回收
率欧共体是26%,我国是15%;塑料的回收率日本是26%,我国是9.6%;
铝罐的世界平均回收率是50%,我国是1%。这样既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又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完全拒绝包装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拒绝多重
包装,拒绝过分的和豪华的包装,不买包装豪华又繁缛的食物或用品。
在一些国家,过分包装的商品已是一种落伍,会遭到消费者的抵制,而在
我们的周围,对过分包装行为的抵制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我国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1/4。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地表水
的稀缺又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很多城市因此而形成地下漏斗,
而且污水倒灌还造成了地下水源的全面污染。所以节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
要。除了要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杜绝浪费之外,还应使用节
约型水具。我们普通的水管用不了多久就会损坏,或出现跑、冒、滴、漏
等现象,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有许多办法可以节水,比如水龙头用陶瓷的,
厕所水箱放块砖,洗澡热水器用淋浴小喷头等等,有能力者还可以自己制
作节约型水箱。所以我们提倡使用节约型水具,在生活的细节中使有限的
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现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消费风气。“物以稀
为贵”的思想使人们舍得花高价购买和使用珍贵木材制成的家具。然而这
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正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以红木为例。红木是热带
雨林出产的珍贵木材,价格年年攀升。一双红木筷子上百元,一套红木家
具数万元、数百万元,但仍有人购买。我国严禁砍伐红木,我国的红木家
具都是国外市场流入的。然而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地区热带
雨林的砍伐都会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整体的生态失衡。另外,珍贵
木材取自珍稀树种,而珍
稀树种是不可复生的自然
遗产。一万年前,地球上
约1/2的陆地面积覆盖着
森林,约62亿公顷,而如
今只剩下28亿公顷了。全
球的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 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着,用不了多少年,世界
的热带雨林资源就会被全
部破坏。雨林是地球之
肺,失去了肺的地球将会
不堪设想。保护雨林、保
护珍稀树种从拒绝消费珍
贵木材制品做起。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和社会服务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表
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
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
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
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
琐运送过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卫
生,也不方便。它的生产,是一种野
蛮的掠夺行为,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
以避免的污染,而其使用,显然是不
洁和浪费。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
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
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
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
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
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
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
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因此,我们
提倡外出就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拒绝使用木杆铅笔
等。
20
尽量利用太阳能
直接的阳光是所有能源中最丰
富、洁净的一种。每年由于太阳照射
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能相当于1990年
全世界所消耗能量数的6000倍以上。
而且太阳能比其它能源分布更广,所
有有阳光照射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太阳
能。太阳能特别适于在水的沸点或低
于沸点时供热,可以利用太阳能为建
筑物供暖、把水加热以及烹调食品
等;对建筑物的设计或朝向进行少许
修改就可以利用更多的太阳能。新型
建筑物若注意用太阳能采暖和制冷,
它对普通能源的需求将可以削减80%
以上。太阳能的直接转换可能成为未
来世界能源系统的基石。太阳能经济
比目前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更强大、
更稳定、更少污染。对发展中国家而
言,广泛应用太阳能意识和体系的建
立是摆脱矿物燃料对其经济和环境制
约的惟一出路。日常生活中,我们可
以尽量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太阳
灶、太阳能电池等。
关注冯仑and风马牛更多内容,敬请移步【风马牛集中营】www.fengman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