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节”趣事杂谈

(2013-08-20 14:02:54)
标签:

鬼节

趣事

分类: 生活感悟

鬼节前夕,家人都会给我和儿子祝福,其因是我们的农历生日是挨着鬼节的。

鬼节这个习俗从我记事起就知道,那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在十五之前的一两天,家家户户都要烧香蜡、纸钱祭奠已故亲人。我家也不例外。

每逢这个节时,家里都会做上一顿丰盛而好吃的午饭,喊上父亲的兄弟全家一起团聚。父亲和母亲分工合作,母亲负责做饭做菜,父亲负责把纸钱叠成一个个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写好以后,父亲就领着我和姐姐一起到坟林,在已故的亲人坟头烧香拜祭。每到一个坟前,父亲就给我们介绍这是谁,我们该喊啥子。在烧纸时,父亲还念念有词。说,XXX,七月半来了,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我们都来看您来了......

拜祭完后,母亲的饭菜也做好,并摆上桌了。于是,饭桌上酒杯满满,饭菜兼备。只是每只碗里的饭只是象征意义上有一点,但我们并不能马上上桌吃饭,而是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嘴里念念叨叨,敬酒一圈,意思是说请已故亲人吃好喝好。然后母亲再将饭碗里的饭倒在一个碗里,等到天黑,吃过晚饭后,找个十字路口,烧香蜡纸钱,并将饭倒在地上,如此,这个鬼节才算过完。在十字路口拜祭的意思是给外面的孤魂野鬼一些钱,比如饿死鬼、吊死鬼、淹死鬼、短命鬼等。

记得有一回鬼节,我下午放学回家后,就直奔灶屋找吃的。在灶屋里的壁橱上看到了一碗冷饭,情急之下就给吃了。晚饭后,父亲和母亲就准备把中午拜祭完后盛好的饭送出去,结果母亲没找着那碗饭。她便问我们,她放在壁橱里的饭去了哪里?姐姐说她不知道。问我时,我说放学后给吃了。母亲一听被我吃了,就急了,骂道:“你个饿死鬼,就知道吃,那是给鬼送去的,你咋个就拿来吃了呢?那是不能吃的!你这是在找死!”

挨了母亲骂,我有些不服气地说:“又没写字,吃了就吃了,我看,是你们迷信,我就不信,吃了死人,要是吃了死了,我也认了,反正人终有一死!”

“你还嘴硬!”

“难不成让我吐出来,反正在我肚子里了,也吐不出来了,我也不怕,死也不怕!”

母亲拿我没辙,父亲在一旁给母亲说:“算了算了,她吃都吃了,别怪她,她是孩子,不懂事的!”

“那还去烧香吗?”母亲问道。

“今年就算了,不去了。”

我把那饭吃了,鬼节的最后仪式没有进行。母亲也就是一时气急骂了我,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不再提起。

不过,我吃了那饭后,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也没有生病,我照例活蹦乱跳。

也许,我这人天生不信邪,我不信世间真有鬼,我觉得真有鬼的话,除非让我看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后来,每过鬼节,母亲都要小心翼翼地收好饭,尽可能不让我找着了。

再后来,我离开老家了,扎根在了都市,鬼节成了一个词汇。也就没有机会再参加鬼节的仪式了。要不是在鬼节前,我的亲人给我电话祝生日快乐时,我甚至都忘记了鬼节这个日子。

而今,鬼节于我,成了渐去渐远的记忆;鬼节于我,没有任何的遥祭已故亲人的仪式;鬼节于我,只是萦绕着曾经在鬼节发生的事情,那段记忆十分清晰;也让我在鬼节有了深层次的回味。鬼节发生的事情,在当年,或多或少让父母有些担心,甚至害怕我被所谓的鬼给缠上,因为我“偷”吃了祭品。其实,那都是年幼无知闯的祸。

鬼节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它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逝去的祖先和亲人,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尊重中华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因为尊重民族的习俗文化,就是尊重历史,而没有历史的民族也就不会有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