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雍传奇(8)——道装

(2013-05-16 10:21:11)
标签:

历史

人物

文化

传奇

分类: 王一兵小说集—历史人物传记

邵雍的请求没有被批准,只好接受了任命,但邵雍终以有病为由,坚决不赴任。 

邵雍又写了两首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其一:诏三下答乡人不起之意

生平不作皱眉事,

天下应无切齿人。

断送落花安用雨,

装添旧物岂须春。

幸逢尧舜为真主,

且放巢由作外臣。

六十病夫宜揣分,

监司无用苦开陈。

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一生不做让人皱眉头的事,天下就不会有痛恨你的人。打落花朵的不一定是雨,单衣里填上棉絮也不一定非等到春天。幸亏我碰上了像尧、舜一样英明的君主,能够允许我像巢父、许由一样做个隐士。我一个快六十岁的有病之人应该明白自己的本分,官府就不要苦苦开导、劝说我了。

其二:和王安之少卿韵

却恐乡人未甚知,

相知深后又何疑。

贫时与禄是可受,

老后得官难更为。

自有林泉安素志,

况无才业动丹(土犀)。

荀、杨若守吾儒分,

免被韩文议小疵。

大意是说,很怕同乡不太了解我,如果了解多了又怎么会怀疑我呢。贫穷的时候给我俸禄是可以接受的,老了以后得到官职就难以更有作为了。我本来就抱定了隐逸的志向,何况我没有什么才能惊动朝廷。荀子和杨雄如果恪守儒者的本分,就会避免被韩非著文批评其瑕疵了。

邵雍派寄奴把自己的诗送出后,叫来妻子王氏,吩咐道:“你马上找裁缝给我做件隐者服,我要向世人宣告:我永远不会做官了。”

王氏立即找来裁缝,为邵雍量体裁衣,很快就做好了。

邵雍戴上黑色的头巾,穿上黑色的粗布衣,从此,即使是见朝廷的大官也没有再换过。

他还专门写了四首诗,题目就叫《道装吟》:

其一

道家仪用此衣巾,

只拜星辰不拜人。

何故尧夫须用拜,

安知人不是星辰。

其二

道家仪用此巾衣,

师外曾闻更拜谁。

何故尧夫须用拜,

安知人不是吾师。

其三

安车麈尾道衣装,

里閈过从乃是常,

闻说洞天多似此,

吾乡殊不异仙乡。

其四

如知道只在人心,

造化功夫自可寻。

若说衣巾便为道,

尧夫何者敢披襟。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时任洛阳国子监教授,与邵雍是朋友。他回家把邵雍的事告诉了哥哥,王安石叹服道:“邵尧夫的品德真是常人比不上的啊!”

后来,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曾经问过父亲:“仁宗至和年间,富丞相在位,权倾朝野,他推荐您做官,您为什么婉言谢绝呢?”

邵雍说:“本朝开国到仁宗时,政治清明,人才鼎盛,朝廷的尊严达到极至。真是空前绝后啊!这是天意,决非偶然。我就是出去做官,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不是你一个小孩子能够懂得的。”

其实,邵雍很清楚,如果自己做了官,一家人都可衣食无忧,但自己生性散诞,受不了拘束,加上已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而且还有头风、臂痛的毛病,真的做了官,又怎么能经得住东跑西颠、奔波劳碌之苦呢?与其违背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如安贫乐道,专心钻研学问,给后人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他一边加紧撰写《皇极经世》一书,一边在累了的时候,把自己以前写的诗搜集到一起,字斟句酌,分卷整理,起名《伊川击壤集》。 

他曾给儿子邵伯温讲过这本诗集为什么叫《伊川击壤集》的来历。

他说,西晋时人皇甫谧写过一本叫《帝王世纪》的书,上起三皇,下讫汉魏,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在《帝王世纪。高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有个叫壤夫的,是尧时的人。尧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壤夫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一天,壤夫在大街上用石耒击碎土块,平整道路。有个人看到这个情景,感叹道:尧这个君主太伟大了!这都是尧的道德感化的结果啊!壤父不高兴了,说:“我太阳出来去种地,太阳落山回家休息。凿井取水,耕田吃饭。尧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壤父说的这段话,就被后人称作《击壤歌》。

邵雍告诉儿子,这个故事描述了尧那个时代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景象。现在,咱们也生活在像尧时一样的太平年代里,我的字叫“尧夫”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就生活在伊水边。因此,我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伊川击壤集》,就是说我的诗也像壤父唱的《击壤歌》一样,是一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歌颂这个盛世的歌。

邵伯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