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应激相关障碍:它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精神障碍,诊断时不仅要依据症状和病程,而且要考虑构成起病原因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凡是需要个体动员自身的心理生理资源或外部资源进行调节,重新加以适应的生活境遇的改变和环境改变都可以视为生活事件。
3)创伤性事件:威胁到个体的生存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带来异乎寻常的痛苦的事件。
4)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2、急性应激障碍:
1)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一时性状况,症状的出现在事件发生后几分钟或在几小时内,并且在几天内消失,快者几小时就可恢复。急性应激障碍出现与否及严重程度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和应对方式。
2)临床症状:最初多表现为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可有激动兴奋、活动过多,也可表现为抑郁退缩,甚至达到木僵的程度。焦虑症状常见,有时病人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
3)诊断:包括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4)治疗:原则为--及时、就近、简洁、紧扣问题。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1)临床表现: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病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有时可见病人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持续时间可从数秒钟到几天不等,称为"闪回"。
2)诊断标准:遭受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严重具有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很少超过6个月。
4)鉴别诊断: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5)治疗: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病人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鼓励病人面对事件,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对于慢性和迟发性PTSD一般使用焦虑处理、认知治疗和暴露治疗。除非病人有过度兴奋或暴力倾向,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4、适应障碍:
1)特点:在出现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改变时产生一定阶段的心理痛苦、情绪紊乱和行为变化。
2)临床表现:常见有抑郁心境、焦虑、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症状,社会功能或工作表现受到损害,偶尔可见爆发性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可有攻击性行为或其他反社会行为,儿童可表现为尿床、吮吸手指、讲话奶声奶气。
3)诊断标准: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如果没有应激源,就不会出现障碍;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具有以下一项:a、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b、生理功能障碍。
4)严重标准:精神障碍妨碍社会功能。
5)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一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6)鉴别诊断: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
7)分型
8)治疗:治疗的根本目的要放在帮助病人提高处理应激境遇的能力,早日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恶化或慢性化。首先要评定病人症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了解诱因、病人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尤其要考虑是否存在不利于预后的危险因素。心理治疗是治疗适应障碍的主要手段。抑郁、焦虑较为严重时可以将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1)应激相关障碍:它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精神障碍,诊断时不仅要依据症状和病程,而且要考虑构成起病原因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凡是需要个体动员自身的心理生理资源或外部资源进行调节,重新加以适应的生活境遇的改变和环境改变都可以视为生活事件。
3)创伤性事件:威胁到个体的生存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带来异乎寻常的痛苦的事件。
4)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2、急性应激障碍:
1)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一时性状况,症状的出现在事件发生后几分钟或在几小时内,并且在几天内消失,快者几小时就可恢复。急性应激障碍出现与否及严重程度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和应对方式。
2)临床症状:最初多表现为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可有激动兴奋、活动过多,也可表现为抑郁退缩,甚至达到木僵的程度。焦虑症状常见,有时病人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
3)诊断:包括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4)治疗:原则为--及时、就近、简洁、紧扣问题。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1)临床表现: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病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有时可见病人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持续时间可从数秒钟到几天不等,称为"闪回"。
2)诊断标准:遭受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严重具有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很少超过6个月。
4)鉴别诊断: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5)治疗: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病人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鼓励病人面对事件,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对于慢性和迟发性PTSD一般使用焦虑处理、认知治疗和暴露治疗。除非病人有过度兴奋或暴力倾向,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4、适应障碍:
1)特点:在出现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改变时产生一定阶段的心理痛苦、情绪紊乱和行为变化。
2)临床表现:常见有抑郁心境、焦虑、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症状,社会功能或工作表现受到损害,偶尔可见爆发性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可有攻击性行为或其他反社会行为,儿童可表现为尿床、吮吸手指、讲话奶声奶气。
3)诊断标准: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如果没有应激源,就不会出现障碍;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具有以下一项:a、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b、生理功能障碍。
4)严重标准:精神障碍妨碍社会功能。
5)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一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6)鉴别诊断: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
7)分型
8)治疗:治疗的根本目的要放在帮助病人提高处理应激境遇的能力,早日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恶化或慢性化。首先要评定病人症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了解诱因、病人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尤其要考虑是否存在不利于预后的危险因素。心理治疗是治疗适应障碍的主要手段。抑郁、焦虑较为严重时可以将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前一篇:e医生学习日记42-分离性障碍
后一篇:八大减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