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e医生学习日记16-社会态度

(2006-05-06 05:48:16)
1、态度形成: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态度的特征:内隐性、对象性、稳定性。

3、态度的构成: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行为倾向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4、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5、态度的功能:认知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卫功能。

6、态度的形成过程: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7、态度改变理论:学习论、平衡论、认知失调理论。

8、学习论:基本观点是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强化和模仿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有相当的作用。

9、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人们在态度改变时,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0、认知失调理论:当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冲突不和谐时,就会感到紧张、内心不自在,并力求减缓,以恢复和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

11、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1)说服者、信息的传递者、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凝聚力。
2)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
3)改变者:原有的态度与信念、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个体面临的压力。
4)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12、态度测量的方法:问卷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