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幸福一条最浅的底线
(2009-10-02 13:19:57)
标签:
幸福快乐生活感悟幸福底线情感 |
分类: 【我笔写我心】 |
记得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里写到一位富家小姐——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从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1949年后她留在国内,在经年不息的运动里,沦落到下乡挖鱼塘清粪桶。很多年过去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什么都改变了,包括她双手的形状。但是,她竟然还要喝下午茶。家里被一次次运动扫荡,一贫如洗,烘焙蛋糕的电烤炉早已不见了踪影,怎么办?她自己动手,用仅有的一只铝锅,在煤炉上蒸蒸烤烤,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条件下,巧手烘烤出西式蛋糕。就这样,悠悠几十年,她雷打不动地喝着下午茶,吃着自制的蛋糕,怡然自得,浑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逆境,悄悄地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看过这段文字之后,我便很是生出些感慨来。其实,世界上有两种坚强:第一种是坚强在肢体皮肉上,宁死不屈式的,像渣滓洞里的江姐、许云峰;第二种坚强不在皮肉上,而在生活习惯里,无论顺境逆境,都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如这位富家小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也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毛衣。
“你幸福吗?”
我用这句话去问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先愣怔一下,紧着紧锁眉头,沉思半晌,然后点头复摇头,最后未置可否地笑一笑,匆匆离去;也有的不答反问:“那么鑫瀛你幸福吗?”
“我很幸福呀!”我小的时候是这样回答父亲的,“我在学校有老师表扬同学喜欢,有书读还有小红花戴;在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姥姥姥爷疼着,有好吃的东西吃有漂亮的裙子穿,所以我感到自己很幸福。”
“你觉得爸爸幸福吗?”
“您当然幸福了。您看,您有女儿宠着,有我妈爱着,有班儿上着,有工资奖金发着,大名儿还能经常上一上报纸杂志,更重要的是您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好朋友,您都幸福到天上去了……”儿时的我掰着手指如数家珍。
而我此刻的思绪早已倏然飞散。
我想到了更小的时候听过的渔夫的故事,说的是旅游者在海边遇到一个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出海捕鱼?那样你就可以捕很多鱼,然后卖掉,买一艘大船回来。买了大船你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然后继续卖掉,等攒下很多钱后,你可以买一座很大的庄园、置一大片肥沃的田产、娶一个漂亮的太太、雇许多能干的仆人……再然后呢?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这儿晒太阳了。
那您看我现在正在干什么呢!渔夫笑眯眯地望着游客说。
故事还可以继续编下去,譬如游客继续教育渔夫,说那时的晒太阳和现在的晒太阳虽然形式一样,但其内涵和感觉都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而我想说的是,也许渔夫心中的幸福底线,仅仅是能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我快乐,所以我幸福。就是这样。“知足者常乐”和“不知足者常乐”并无丝毫的相悖,只不过双方立论的幸福底线不同罢了。
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主人公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
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当老师欣喜若狂地祝贺他,主办单位安排大官和他合影时,阿里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能够得到更丰盛的奖品,却不是阿里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剩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在那个百味杂陈的时刻,也许你会想,能够拥有自己最急需的就是最幸福的。
作家史铁生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痔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想到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馅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远方!
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