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降温,倒叫我猛然回忆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篇文章,讲金融危机下企业如何“过冬”。文章讲了两种“过冬”的方式:一种是“冬眠”,另一种是“冬泳”。所谓“冬眠”就是缩减业务,减少人员,用最少的企业运营支出维持企业的生存,等待“寒冬”过去;所谓“冬泳”就是在“冬天”里面加强内部管理,强健体魄,等到“寒冬”过去,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增。
再说一个关于企业成长的故事。这是个以生产通信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创业的第三年,正好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当同行们都在为如何生存发愁的时候,该企业的董事长亲自主导完成了企业信息化规划,按照计划引入了多台数控加工设备,并实现了DNC联网,从而使得企业拥有了非常强的精密加工能力。在金融危机后,这家企业迅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市场的领导者,目前已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就是在昨天,我在跟国内某纺织企业的CIO交流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苦笑地看着我说:“你说的这家企业现金流充沛,而我们,下个月工资能不能发出来都不好说。今年年初公司领导要求每个部门提交2009年的规划,其他部门的规划都得到了认可,惟独我们搞信息化的,领导说信息化规划不在董事会考虑范围内。”
我看了他的规划,主题意思是要上一个CRM系统,以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这样在“冬天”过去后,就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当然,这样一个系统必然会有相应的软件投入。
我安慰他,他们领导所说的“不在董事会考虑”范围内,应该是软件采购不再考虑范围内,而并非是信息化不再考虑范围内。
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反映了不少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一个认识误区。信息化不等于买软件、上系统,更不等于大投入大产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企业都可以做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费用低,甚至还有可能是不花钱,但是对于未来上系统却是大有帮助。
首先,可以利用这个“冬天”梳理业务流程。这就好像是农村一般会在冬季搞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一样。当然,梳理业务流程设计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不是信息化一个部门可以做的,但是信息化部门可以主导这个工作。其实很多管理软件系统,都是将目前的企业流程规范电子化或优化而来的。不少实施管理软件失败的企业,往往不是软件本身的问题,而是企业内部的流程规范无法理顺造成的。就拿客户关系管理来说,客户如何分级,不同级别的客户如何管理、如何服务,这些内容实际上不需要CRM也可以首先规范起来,等到真有能力实施CRM系统的时候,也就顺利成章了。
其次,可以利用这个“冬天”做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企业很多工作规范和标准化文件都是以纸质媒介传递为基础制定的。举例来说,企业里面的图样标准化文件一般会规定图样的大小、标题栏的大小及填写内容等。但是在信息时代,这样的规范是不是用的,除了这些内容以外,还必须规范全角半角、特殊符号的使用,以及电子版本图样的文件命名规范、存储规范等。包括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资产管理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工作应该做在前面,而不必等到有了信息系统再去做。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企业内训,包括职业素养的培训、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培训等。这些工作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少直接成本的投入,但是这些工作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的价值汇报。
中医有句话: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梳理业务流程、做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企业内训,可以认为是在“春天”疏通企业“经脉”的好办法。
我们回过头来看,企业上一个管理系统,往往要经过“业务调研”和“培训”等阶段,其实梳理业务流程、做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具体的操作内容,需要按照信息技术的管理要求去做。
我们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是非常好的,同时近期接二连三出台的“救市”政策,如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的消费。企业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些投入不大的工作,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无疑会在已经到来的这个“春天”更具竞争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