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取舍中的智慧

(2009-02-16 23:26:17)
标签:

心灵咖啡

生活感悟

熊掌

杂谈

分类: 【我笔写我心】

    打小就爱吃鱼,还爱听鱼的故事。听得多了,便觉得鱼还挺不一般呢,仿佛每片鳞底下都藏着点什么。最早听到的是“姜太公钓鱼”、“弹铗无鱼”之类的成语,后来就是关于鱼的警句,说得最多的当然是《孟子》里的那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大凡引用这段话时,一般想说的都是“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这层意思。依我看来,能领悟和实践这层意思固然很好,但仅仅悟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取舍中的智慧面对“鱼”和“熊掌”,大多数人是不难做出正确选择的。因为无论鱼还是熊掌,不管“取”哪个,都是在“取”的前提下才有所“舍”的,而且“取”和“舍”的也都是身外之物,但面对关乎自身“生”与“义”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舍生而取义”?

 

    难道还在于,在生活中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而且,许多人往往忘记了:鱼,我所欲也,亦人之所欲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鱼,我所欲也,另一尾鱼,亦我所欲也,许许多多别的鱼,皆我所欲也……

 

    实际上,读过《孟子》原文的都知道,文章虽然是这么开的头儿,但“亚圣”要说得远不止是个简单的孰取孰舍的问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但如果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如果踩踏过才给人家,连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从“鱼”和“熊掌”的“两利相权取其重”,又跳到了“授”与“受”。换了一个角度,但细想之下其实还是个取与舍的问题。眼下,拥有财富、拥有更多的财富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想取、能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从知足常乐的小康之家到气势如虹的亿万富豪,人们大大方方地“取”着,仿佛并不再需要也不曾“舍”掉什么。

 

    是这样吗?

 

    走私、盗版、造假、注水肉……尽管暂时取得了高额利润这尾小“鱼”,却已经失去了更为珍贵的道德“熊掌”。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旦拥有了某种权力或身份就做出一种:“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架式,那么结果只能是“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取、舍、授、受,都能体现“义”。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还要“义”干什么?可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正好相反。他们会说,如果没有义,要生命还有什么用?

 

    鱼,人皆所欲也,呼尔而与之,取否?

 

    人生有两种苦恼,得到的和得不到的。

    有些人没有苦恼,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了超乎于取舍之上的境界。
    我只是凡人,一个有着苦恼的平凡普通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