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快乐媒体人休闲 |
分类: 【杂谈身边事】 |
不同工作,差别自然有如天地;同种工作,其实也非千篇一律。那么,马上开始咱们的“掏宝之旅”吧:以“种”为划分、以“群”为单位、以“人”为重点,搜索出在元旦假期依然快乐工作着的女孩们。初来乍到,一眼就盯上了TV Ladies——
原因如下:
谁叫咱们正赶上了“媒体爆炸”的时代呢?!曾经是电视儿童,现在正逐渐变成沙发男女。
越来越发现,电视确实是个好东西!
后来迈进象牙塔的我们,不约而同的都爱上了漂亮的新闻女主播和英勇的战地女记者。
就好像吃到了一款好的料理,千方百计地试图搞到传家菜谱。看到了一台好的节目,自然也很想弄清楚其中的“幕后黑手”究竟何方神圣?!结果,却发现了更多的幕后“电视美眉”:独立的、正统的、热门的、陌生的、好玩的、艺术的……
他们就像餐厅后厨的掌勺,用自己的智慧和青春,为我们烧制着一道又一道的视听大餐。
船长姐姐的colorful days
大家都说,很少有明星不想上《艺术人生》的,也很少有明星上了《艺术人生》还能绷住不哭的。
这个颇具“神话”色彩的电视节目,究竟是何来头?真是让人好奇又羡慕。
见面前,已经暗自在脑子里给王峥定了位——在电视圈摸爬滚打了近10年,并在不到30岁的时候就创办了《艺术人生》栏目的女制片人,应该“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结果却发现,现实中的她犹如一颗晶石,温润而多面,能将阳光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起锚:带点儿浪漫的淡紫色
王峥和电视的关联,从18岁就开始了。她大学的专业是文艺编导,临毕业时经过极为痛苦的挣扎,最后决定放弃保送,自己考研。3个月的艰苦复习后,她拿了个最高分,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的研究生,师从名师王纪言,专攻纪录片。
“那时候其实挺寂寞,成宿成宿地蹲在老师的小办公室里看纪录片,做分镜头本,一看就是好几年。记得王老师搜集了几百盒纪录片的录影带,到现在我还后悔没有把那些好东西看完。”
王峥以为自己从此将进入纪录片的领域,和文艺不再有联系。可是谁又知道,这缘分却是怎么也割不断的。读研二的时候,她回到了曾经在实习时呆过的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3个月后,王峥被委以重任,和另一个编导创建《中国音乐电视》。
那时已经是4月,到了找工作的阶段:“每天我都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去坐地铁到台里,也不太确定目标到底是什么,于是就告诉自己一切随缘吧。不过还好,最后中央电视台把我留了下来。”
■航海日记:半透明的蔚蓝色
中央台的制片人制度实施已经十余年,作为《艺术人生》这个央视的名牌栏目的创始人兼制片人,王峥聊起自己的工作,却觉得很平常。
“我和老外说我是个producer。他们会认为很了不起——CCTV的producer!但事实上,国内的制片人和国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人家一般还是要兼顾节目的投资和发行;而在国内的话,我们基本上就是负责制作。所以,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个‘船长’。只能决定船开往哪里、有什么样的人来划船、还有就是怎么划最‘多快好省’……”
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手册上对“制片人”是这样定义的:制片人就是一个发现别人贡献的人,并且可以时刻让别人感受到自己贡献的人。
王峥说,《艺术人生》是个有纪录片意识的节目。所以倡导:用文化引导娱乐。虽然这个论点很小,但她却一直身体力行地在实践,“我希望在大众化的节目和小众化的思想之间塔建起一座桥梁……”
于是,骄傲的“船长”带领“水手”们,朝着自己的方向冲锋破浪。
■沿岸风景:无限的斑斓
在王峥所在的居民区,所有的物业守门的人都知道,只要她回来,基本上就可以锁门睡觉了——因为她总是整个小区最后一个回家的人。
“以前是凌晨3、4 点钟完工,现在我争取在12点前把工作结束——这样大家就不用半夜爬楼梯回家了!”王峥笑笑。
做电视的女人大多都是“工作狂”,平时不是工装就是套服,可王峥说自己总共只有两身套装,而且平时根本就不穿——买也只是因为得了奖要做汇报,乃别人之要求,于是她买了粉红色。组里的编导透露,台里大大小小的奖项王峥差不多都拿过,可每次她最“痛苦”的还是要穿得规规矩矩地去参加活动。看到她皱起眉头很认真地跟我探讨穿衣之道时,倒真是女人味儿十足呢!
过了三十,婚姻大事不能不拿出来讨论。王峥说虽然现在自己还是单身,但以后要是结了婚,肯定首先是个厨艺大师——因为自己一定会拿出制作节目的态度来做菜。总之,一切要精益求精。
是啊,做电视的女人,拿出制作的态度来生活,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呢!
找到好故事才是关键
总爱擅自给制片人戴上灿灿光环——他们是所有好片子出世的最根本原因,运筹帷幄,把平常故事化为神奇,不仅演员要不是巴结,连大导演也对他们必恭必敬。
照宋婕的话说,又平常不过:到处看书,找到一个觉得不错的故事,然后谈版权、改剧本、找班底、拉投资,然后等完成再拿出去卖。
这个拥有好几年“制片”头衔的人,却很低调,更愿意叫自己“年轻人”。因为她还在工作中继续等待,等待自己的成熟、以及整个中国影视运作体制的成熟。
■弯弯转转制片路
宋婕,一个素面朝天的北京女子,走路带风、笑声爽丽,一闻一见就知道,能让20多岁女孩羡慕的30岁女子就该是她这样。
家里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小时候的宋婕喜欢和大人拧着干:你们想让我学钢琴,我就偏学画画。没想到还真画出了眉目,18岁她一个人出门远行,跑去美国纽约长岛大学深造美术。上了两年基础课,到大三那年要确定方向,她不想年纪轻轻就进博物馆修复名画——哪怕可以和大师们的真迹亲密接触。于是宋婕毅然决然地转系,从艺术修复专业跳到了媒体艺术与传播专业。
大学毕业,宋婕顺利地进入美国一家独立制片电影公司,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寻找选题。一个关于二战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她和同事足足忙了两年,美国、上海两地跑来跑去,搜集资料、寻找当事人……
就在她离开那家公司时,这个项目依然没有完成,成了无果之花。但是这段经历却让宋婕沉淀了心性,历练了胆识。
上个世纪末,国内的媒体行业风起云涌,多的是机会,少的是人才。宋婕选择了回国,先是加盟重新组建的上海卫视,后来又进入channel[v]一档事上节目“非常中国”,之后转到MTV做制片,栏目叫做MTV ENGLISH。
积攒了足够的社会关系,适应了国内的环境,眼看自己已经不再是忙忙叨叨赶时髦的小女孩年纪,宋婕决定离时尚与娱乐远一点,应该开始做些自己真正喜欢并且有分量的东西。于是,她与朋友共同创立了现在的公司,名曰“光彩世纪”。
■终于打动了国家地理
国家地里电视台瞄上了中国题材和中国纪录片制片人已经很久了。
之前,他们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创立了一个亚洲纪录片基金,每年制作12部长约一小时的纪录片。选片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入选的提案将得到15万美金左右的经费。然而,在此之前,550多个提案里筛选出来并最终拍摄完毕的纪录片,即使是典型的中国题材并在中国本土拍摄,也没有一部出自中国内地制作单位。
然而,这种遗憾终于被打破:450个入围提案里有30个获得最终陈述权,其中有3个提案来自中国大陆。宋婕的“光彩世纪”公司就“中”了两个!最终,她的关于文物与赝品的选题成功入选,宋婕也成为和国家地理合作的第一个中国内地导演和制片人。
对于不久就要正式开拍的片子,宋婕更显得信心十足:“这次公司请来了国外优秀的创作这帮我们完成剧本,我自己来担任导演。我想,有了充足的资金和优秀的团队,我们的片子绝对是意想不到的好看!”
■制造自己的精彩生活
有些人不喜重复,不能忍受刻板和单调。对于宋婕,工作中最快乐的就是每次都能面对全新的题材,一帮聪明人一块儿开动脑筋。那种被称作“脑力激荡”的小圆桌会议总能让人火化迸发,热情高涨。“当然每次拍完一个片子都会有遗憾,那感觉也很痛苦,但只好留到下一次在尽量完美。于是就这样循环着,让人总是对即将要做的事情充满了期待。”
最难的事情?既不是拉投资,也不是反复拍摄的过程,而是能够找到一个最好的选题、好的故事——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目前正在创作纪录片的宋婕也想过以后要尝试剧情片电影:“不过,还是那句话,首先一定要找到能够触动自己的精彩故事。”
她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外国则数不胜数,但头一个想到的是英国的彼德格林纳威。一个深深扎进现实,另一个则超级诡异。
一般人想象纪录片导演、独立制片人、肯定是个没白天没黑夜的理想主义者。宋婕笑笑,说那其实都看个人把握,并不一定非要以牺牲什么为代价。除了自己在做的片子,她的公司还会考虑给一些有好选题的年轻人投资——要做的事情一大把。但对于宋婕来说,工作决不能占据生活的全部,平常的她最喜欢和朋友聊天,泡酒吧。
“原来在上海的时候,我还开过酒吧,很成功!”临分手的前她还笑着表示,“没准儿拍完这个片子我就有干酒吧去,正在慢慢找地方。其实,开店也很简单:合适的地段、合适的音乐、合适的饭菜、再加上合适的人——这样,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