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昨日北京考生 品味“春夜细雨”

(2007-07-08 16:19:04)
标签:

时政

考试

教育

校园

活动

生活

分类: 【新闻路上行】

昨日北京考生 品味“春夜细雨”

北京高考作文题彰显创新与个性 体现北京高度

本报讯(记者 张鑫瀛)“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昨天1130分,随着高考语文科目的结束,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便随着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的发布,成为了人们街谈巷议谈论的话题。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十分灵活、开放,很有新意,体现出了北京的高度。

 

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原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昨日,北京12.5万考生参加了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今年是高考恢复30年,今年高考作文题列出了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借此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趋势。

“我的作文至少不会跑题。”昨天上午结束语文考试后,在海淀区八一中学考点,一名北大附中香山分校的考生马里对记者说出了他对自己作文最“保守”的估计和评价。

在他看来,类似的作文形式平时考试中也有出现,但拿到试卷刚看到这种以诗歌诗句形式为材料的作文时,还是让他颇感意外。

据了解,自北京2002年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今年是首次以唐诗为作文题材。

“今年的高考作文比去年更活”成为了部分受访语文老师对今年高考作文比较一致的看法。“文学特色”、“情感表达”成为了老师点评今年高考作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高考作文的创新性和个性化在今年再次被强调。

“作文要体现作者的情感素养和价值取向。”北京13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大堃说,今年的高考作文给了考生一个情感表达的空间,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文体,抒发自己对人生和社会感悟。

现在强调学生创新性和个性化的高考作文命题思路正在逐渐突现,并可能成为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方向。

 

以唐诗为题材

增加了立意难度

北京新干线学校高考专家组语文高级教师毛穆兴认为,今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说到底是一个材料作文、一个开放性题目,适应擅长不同文体各类考生。尽管文题对引用的两句唐诗作了一些破译,但与往年的作文题目相比,还是增加了立意的难度。

如果单从这两句诗来看,是可以理解为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写出春的美好而宜人,由此引发开去,由春天喻指当今社会。至于第23种理解,则适应写成记叙文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第4种理解则可侧重写成议论文。

总之,今年作文试题题目有创意,体现出了北京的风格,含义颇丰,令每一位考生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失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文题目。

考生可以直叙、直抒对自然界春雨的喜好,但是真正理解命题人的意图,要想使文意深入下去,必须由此引发开去,由“春夜细雨”而加以散发联想,想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对台方针、两种制度等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当然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生存环境出发,写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等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把这些喻为“春夜细雨”,从而表达文章中心,满足命题人的意图。

 

■“感”类作文

有利于考生进行创新

与去年北京高考作文“北京的符号”重视地域特点不同,今年的题目更突出文学特色。这也是北京自地方命题以来,首次在作文中采用诗歌作为材料内容。而回顾以往的高考,以诗歌作为材料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个题目给了考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考生可以结合对两句诗的体会,谈出自己对人生、社会,包括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大堃称,今年的高考作文应属于“感”类文章,每个学生都可以围绕着对诗句的理解充分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十分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王大堃老师对这个题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相比去年的考题《北京的符号》,他感觉今年的题目更灵活,更能彰显“北京的高度”。

“高考作文就是一种限定之下的自由。”这是王大堃对前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一种总体评价。他认为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限定的内容就是诗句本身,“自由的空间”是考生可以结合诗句自由发表感想。

由于受文体限制比较少,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发表感想。比如“看不见”、“听无声”都可以联想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关怀,如细雨一般,虽然湿衣,却难以看见。也可以结合现实,写在当代社会一方面要会做、一方面也要会说,要重视宣传甚至包装等。

总之,他认为,这个题目给了考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考生可以结合着自己对两句诗的体会,谈出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包括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从今年的题目更可以看出,作文依靠压题或生搬硬套地‘宿构’是完全没有出路的。”王大堃强调。

 

■着重文学性

难在实例类比

北京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范锦荣表示,今年的作文题材是北京自主命题以来首次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去年作文体现出北京地方特色、地域特色,而今年则着重体现出文学特性。

据范锦荣老师介绍,今年语文高考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他说,与去年《北京的符号》重视地域特点不同,今年的题目则更突出了文学特色。

“从难易程度上讲,诗文本身的概括和理解并不是难点。”范锦荣说,相对而言,在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不为人知的寂寞”,类比成为比较实在的例子,就需要学生充分检索自己生活学习中所知的材料了,这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难度。

据介绍,这是北京自地方命题以来,首次在作文中采用诗歌作为材料内容,而回顾以往的高考,以诗歌作为材料的情况也并不多见。

“今年作文题目在导引中给出考生四个提示,只要考生顺着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可以。”范锦荣说,题中给出了有些人对这句诗几种不同的理解,这对于诗句而言实际是一种解释,而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这相当于已经给出了作文的思路。另外,这个题目在文体上的限制也较少,除了诗歌之外都可以写,因此考生在选择文体上比较灵活。

 “这种形式不算是一种很陌生的题材。”范锦荣表示,虽然模拟题中没有出现过,但之前有过类似的作文题,是引用一个哲学家的话:“我不在空中跳舞,我在地上行走”,以此来比喻“我只脚踏实地做一件事情,不做虚幻的事情”。

——《法制晚报》2007年6月8日

 

昨日北京考生 <wbr>品味“春夜细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