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7日星期六
第12285期
《北京晚报》北京新闻
4版
一项对六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
高校学子淡漠民俗爱过“洋节”
本报讯(实习生张鑫瀛)元旦即将来临,然而现在年轻人更关注的却是源于宗教但实际上与他们的信仰并没什么关系的“圣诞”。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伴随中国特有的节日,近来地位日渐衰微。大年贴门帘、放鞭炮;十五吃元宵、看花灯;端午带香囊、赛龙舟;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这一个个古老的习俗,在现代年轻人的印象里早已模糊。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的节日并非源自中国,比如圣诞、比如瓦伦丁。
日前一项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2%的学生认为“洋节在我国势必会越来越盛行”,且多数认为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中西文化交融现象。在过节方式的选择上,大学生们也体现出了这种“文化交融”:有90.3%的同学表示会选择2月14日这天与心爱的他(她)浪漫度过;同时也有高达96%的同学认为“与父母家人同守岁比与同学一起过圣诞、与朋友相伴情人节”更有意义。这表明,现在年轻人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西方洋节盛行的;而他们在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传统。
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同学对传统节日具体时间的了解要比对西方节日模糊得多,对于“无法说清中国节日具体时间”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给出的原因是“农历时节有长短,日期变化不固定,不好记忆”。超过60%的同学表示每年必过的传统节日大致包括春节、元宵、端午、七夕和中秋五节;而对洋节中的圣诞、感恩、复活、万圣、瓦伦丁和愚人节等都十分感兴趣。问及原因,42.2%的人表示为“释放压力,要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也有近40%的同学因为“别人都在过,也就随大流,跟着一块过”。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已经对传统节日的未来产生了危机感。约有55.2%的同学认为“政府有必要把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作为国家的法定日”;表示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学校应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别为64.4%和62%。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虽然当代的高校学子们在思想认知上还是比较理性的,能够深刻思考民族文化的意义,进而萌发“自觉保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已经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感染。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和发扬已经迫在眉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