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2005-11-01 03:05:31)
标签:

新闻梦想

记者情怀

执著追求

感怀感悟

分类: 【收获心得篇】

 我一直相信:“用力做一件事,只能是合格的;用心做一件事,才能是优秀的。”从小我就对文字有着极深的眷恋之情,一支笔几张纸就可以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日子。 

   惟有钟爱,才能做好。新闻,是以阳光召唤阳光、以高尚激活高尚的事业,是我多年来不变的志向追求,在我人生长河的底处会永远恬淡绵长永不干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也许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险阻,但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仿佛就是希翼的翅膀,带我嗅过花的芬芳受过雨的洗礼,带我展翅高飞,实现我的理想升华我的人生。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这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足以催生年轻人的英雄梦想,因此常常听见记者豪情满怀地宣称,他们要忠实地全面地记录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然而,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记者是新闻记录者。新闻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不是历史的全部;新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记者也不是警察,不应该用警察的眼睛盯着罪犯。记者也不是法官,不应该用法官的头脑思考案件;记者也不是商人。媒体固然是一个产业,追求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资与回报,记者却并不惟利是图;记者不应该拿事实讨价还价,也不应该学会交易中的妥协和退让。毕竟媒体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并非简单的市场理论就可以给出解释。
    记者却又不是思想导师。他可以传播思想,却不是思想家本人;可以训导道德,却不可以道德感压倒事实;可以义愤填膺,却不可以攻击“敌人”;可以痛哭流涕,却不可以用泪水模糊了字迹……
    记者也不是学者,不必高屋建瓴;记者也不是诗人,不可浅唱低吟;记者也不是演员,不可千变万化;记者更不是化妆师,不可涂脂抹粉;记者也不是过客,可以袖手旁观。
    记者有义务报道新闻,媒体有责任告知事实。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一个记者至少应该知道她的理想。    
    我的理想很简单,那,就是做一名记者。
    但是,我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时此刻,我坐在写字桌旁,柔和的灯光下一杯香茗正飘溢着清香,这是怎样的心情啊!当我用着平静平和且又平凡的文字描述未来的生活时,一股久违的激动正细若流水般地切穿我疲惫的身体,一种圆梦的心情正悄悄爬上头来。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还记得小学时,老师让我们天天记日记,我总敷衍了事。在受到老师一顿批评后,我一狠心,在下篇作文中堆砌了大串美丽漂亮的句子,结果,课堂上被老师朗读了一篇后博得了一片掌声。于是大受感动,从此便再也放不下手中的这支笔了。
    我尊敬编辑,因为那里有我心中的梦。
    原来,见报的每篇文章从标题到结构乃至标点,都是编辑都作过精美的加工和修改,这就使我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情、敬佩之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许是注定与这个职业有不解之缘,在我对“新闻”、又或是“记者”这词还没有明确概念之时,我已无意间闯入了这个世界。全国作文比赛的夺冠,使得《文苑报》、《北方作家》等多家报刊杂志纷纷向我敞开了怀抱。于是,我的人生从此打开了另一扇门。记者,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深深地种子……
    初中时,通过考试成为了《中国中学生时事报》的一名学生记者。真的很感谢报社老师的引导,是他们给了我广阔的舞台,培养了我——这名未来记者的后备军。三年时间,儿时在心中埋下的种子萌芽了,我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了方向。我,有种极其强烈的渴望要加入这个队伍。
    然后我走进大学,如愿以偿,学了新闻。时光过的真快,又快过了两年。如今的我,不仅在学习专业知识,更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知道“记者”在高风险职业中榜上有名;我知道了唐师曾、闾丘露薇这些为新闻事业冲锋陷阵的战地“英雄”;我知道了记者不但要为民请命,还应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导向;知道了记者不要愤世嫉俗,还要用笔杆和镜头为社会“正形”;我深知记者头上“无冕之王”帽子的分量之重:它可以成人,也可以败人。

    其实记者是故事最多的人。他们上通管下达民,战争与和平总都有他们的身影,社会各层他们都会接触,社会各个角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记者又是最矛盾的人。他们为国家可以把家庭抛开;他们为工作可以不顾生命的安危;他们在面对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会落泪,也会为揭露丑陋勇敢面对观众威恐吓,却丝毫没有退缩。
    每一个记者都是在拼命般工作。不是他们不怕危险,而是在新闻面前他们忘记了惧怕。他们是一群永远赶在路上的人。也许假期会是他们永久的奢望,但做过记者的人却都无怨无悔……
    现在的我,早已成为了一名“准记者”,如今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儿时梦想。我看到了作为记者许许多多的苦于累,看到了光环下承受的压力,幸运的是我仍然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有一个词叫代价,做任何事都要有它去交换。作为记者,获得光环的同时代价也许更大。漂泊、淡定、勇敢、敏捷是我眼中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也成为我梦想的境界。我正在路上……

  与新闻结缘也有好多年了,这期间有燃烧的激情,有挫败的磨砺,更有苦尽处的甘甜。然而始终无法抗拒的,却是新闻对我的“诱惑”——当发现新闻事件时,那种来自内心并充满血液的兴奋与激动以及篇篇融入汗水与泪水的报道见报后,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享受……
  就是这份“诱惑”曾让我行色匆匆、义无反顾地走在采访的路上。而今静静地回味,都变成一个个令人心动的记忆,已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刚刚过完生日——又长大了一岁。此刻,心头涌动的是感慨和感动,但更多的还是感谢。
  感谢新闻。它让我丰富、坚韧,并懂得珍惜与知足,在每一天的超越自己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因为我知道,有种成长,叫做超越……

  一位新闻前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总会有更多尝试,恨不能抓住每个机会,吸收更多的东西。等到人慢慢成熟了,知道一个人的精力终归有限。比如工作上,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通透,你必须聚集精力放在这个点上,心无旁骛。然而现实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有种种近期效益在诱惑自己。这时,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必须懂得自己到底要什么?知道怎样才跟梦想靠得更近。人生有梦,但筑梦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一个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中体会快乐。成长总是让人期待的,只要确定了方向,那么这一路上的顺境与坎坷,皆是风景。
  有人说,好记者该是性情中人,只有敢于冲动,善于感动,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感人细节,进而笔下生情,感动读者。
  有一些极致的感动,至今想起仍会让我心潮澎湃,眼前湿润。
    我在报纸上曾看国这样一段话“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记忆一定无法舍弃这些极致的感动——是它们支撑我们走过最艰难的时光。感动,在岁月中沉淀,在我们的笔尖留香,感动背后,一颗颗美丽的心灵在闪光……”
  一个记者的幸福是什么: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只要做到哪怕只是一件,就会感到一种幸福。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爱缠着老人讲故事,听那些“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之类的趣闻。那时就天真的想,大千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到处都传出这么多的动听的故事。童话悠悠,梦幻遥遥。后来我便在故事中长大成人。
    走过了故事的岁月,我竟然也撞入了新闻的天地。这才明白,今天的新闻就会变成明天的故事,新闻与故事之间其实就如此相近。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我的新闻启明星:穆爷爷采访照:与群众永远在一起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也许,新闻永远不能成就自己风光一辈子的人生,可无论如何它也是我高悬的目标和希望。所以我把新闻当作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来做,当作一个快乐无边的寻找过程来做。
    匆忙的新闻,总是从激情开始的。实际上,新闻就是激情的人文积累。激情的释放,往往让新闻焕发无限光彩。著名记者范敬宜先生说,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在我看来,新闻的动力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激情,就是一种寻找思想追求真实的运动状态。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泯灭了对新闻的那种澎湃激情的话,我想我肯定会改行不当记者了。
    记者客观上是在编织一张引导舆论的新闻网,用文字触及人,触及事,触及事物的本相,触及人的思想本质。记者不应只停留在传导信息的“初级阶段”,还要启用思维的“高级相机”。写新闻实际上是传播思想,用文字对思想的表述,用形式承载思想的生命。而写作的过程,又是不断探寻思想的运动过程。新闻在引导社会舆论、顺运民众心态、讴歌正义之美、鞭笞丑陋事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与方向。
    我常想,思想应该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灵魂。人的思想和写作的思想,是记者最不能随手乱扔的财富。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可见,思想是新闻和新闻人的核心所在。
    当记者看上去很美,成天接触不是要人就是名人或是富人,没人太敢马虎你。其实当记者也很不容易。劳心伤神、吃苦受累倒其次,要不说假话全说实话说人话不容易,要写出既完全说真话又很有思想的新闻更是不容易。记者不仅是一种早起晚归的职业,更是一种思想走向的代言人,同时还意味着一种良知和责任。
    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世界也仿佛随着节奏变得浮躁起来。浮躁的性情、浮躁的言行、浮躁的文字,有时就让生命的个性失去了原色和锐气。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往往使一些人“高枕无忧”而放松了学习。事实上,学习并不只是学者们的事,而应当成为每个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一定是为了超在人前,但肯定可以做到不落人后。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
    因此对我们而言,在不断地学习中实践,在学习的思考中生活,都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我深知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理论水平难以跟上新闻竞争的前进步伐,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没有放弃学习和钻研。我总认为,滴水石穿,日积月累,只要坚持下去,多少会有所收获。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新闻是我今生的缘。所以我与这份难以割舍的情,等不到来生。释放最大的激情,用思想感应传媒,用真情感受新闻,我想总能产生出一点点智慧的火花。
    踏着青春的足迹,我们一起上路,歌声、笑声、喝彩声…… 梦在我们的心里,路却在我们的脚下,勇敢的走下去吧,让我们彼此温暖和鼓励。
    他们钟情于批评报道,向往游侠般生活。为此,他们甘冒风险,听从内心强烈的召唤,行走于山水之间。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奔向新闻前沿,“对于记者来说,如果你的相片不够精彩,那是因为你离战场太远。”他们站在目击者的角度,用手中的笔、用声音、画面敏锐而警醒地守望和记录事件的整个过程,客观报道事实的真相。这样也意味着他们远离了鲜花、笑脸,而选择了奉献与危险。
  他们深入底层,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小人物、小事件,投向太阳没有照到的地方。他们用心去倾听,关注平凡百姓的苦乐与悲喜,用心去折射温暖与光芒。因为“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是工人的儿子,那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从我们的根部汲取力量。”他们相信底层积蕴的智慧与力量,相信细枝末节有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回到常识,回到真实,不为金钱权利所操纵,不带个人偏见进行报道,保证弱势群体的发言权,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他们以平等的视角,平和的心态深入采访,客观冷静地叙述,把激情藏之于心,但穿透力极强,每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涌动的急流,给人平实的感动,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为此,他们积极呐喊,直面真实,以“社会的良心”站出来,大声疾呼,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疲惫却不后悔,甚至虽殒身而不顾惜。只想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发展,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并想唤醒更多的国民以同样的气度站起来。
    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总是试图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总要想着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努力构架一个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他们又是现实主义者,明白介入型的批评报道意味着风险、责任,意味着压力、挑战,但仍挚爱关注这个时代,以记录社会变革进程的每一步为己任。他们的内心像诗人,易于被一切新鲜的事物所触动,充满感知并探究一切事实真相的饱满丰盈的激情。他们在写作时又像史学家,真实准确而不矫情地记录剧变转型期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切。他们忠贞于历史,忠诚于公众,忠实于内心,让新闻成为历史,又能让历史像散文一样美丽。
    他们的作风更像战士。他们“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也可为新闻而生,为新闻而死。他们对责任、理性、良知始终不渝地坚守,为维护正义、公平、公众利益孜孜不倦地抗争。他们以非凡的勇气揭露黑暗,打击邪恶,改变一些能够改变的事物;以承担意识“铁肩担道义”,最大程度地调查还原事实;以悲悯情怀“妙手著文章”,最大程度地精彩传达事实;以大彻大悟的智慧,让一些批判性话语的烈度操控在出版检查所允许的范围,又能有效地进入公共领域让广大受众理解接受。他们用新闻的方式“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对正在承受改革阵痛迷惑无助的弱势群体带去温暖,带去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对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过去,眼里只有未来的一代新人,带去感动,带去启蒙,“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对有天将由竞争机制产生的“新政治家”,带去责任,带去监督,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制为民所谋”。对“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伟大变革时代,带去理性,带去公正,让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
 
    他们信奉“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箴言。他们积极“介入社会”,自觉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承担道义和责任。他们代表着某一社会群体说话,拒绝犬儒和沉默,不问安危,只问是非。为此,他们承载了更多的期待,经受了更多的忧思,增添了更多的压力,负荷了更多的苦难。而这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们)一直没有放弃。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普通人,平凡的长相,拥有人性的弱点和性格的障碍:坚强与软弱,果敢与犹疑,多情浪漫又无所适从,虔诚锐利又顺从无助;有时淡淡忧伤、怨尤,偶尔深深委屈、疲惫……但“总有一种力量让他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他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虽然他们面对的是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新闻法》,真实言说还存诸多禁忌,自由表达仍属遥远梦想,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他们自己几乎注定要度过清贫甚至多舛的一生,他们精神层面的家却更难寻;还有金钱的诱惑,权力的干预,制度的失衡,生存的压力,身体的“亚健康”,亲友的不理解,都让他们不能承受之重。但伫立于猎猎正义大旗下油然而生的万丈豪情胜过一切,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义无返顾地前行,只想与民众一起分享文明与进步的喜悦,只为那些信任而感伤的眼神,那些含着眼泪微笑的感激脸庞,因为“我们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脉相连”。
  当你在如潮水一般的文化人中偶然邂逅到你真正心仪的“他们”:王克勤、卢跃刚、翟明磊、曾华峰、喻尘、刘畅、法展……倾听着他们的心语,感受着他们的温情,你是否也会和我一样灵魂颤栗,有着泪流冲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而这种力量来自于饱受忧患仍对这块神奇的土地爱得深沉的人们;来自于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他们”。而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来过!我爱过!我恨过!我见证过!我是一个记者。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好记者,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虽然可能并不出名,也并不富裕,而且还很劳累,但是,我相信,能够成为一名记者,能成为“船头的瞭望者”,这样的荣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我正在努力学习我们的专业课,里面的知识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例如采访的技巧,记者的修养等等了。我想这是我以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新闻事业——所必须要掌握的。我已经不再想着舅舅的话,我觉得我是我,他是他,我的选择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得由我来决定,我没有必要以某些人为参照物,并且我始终相信,记者这个职业是伟大而神圣的。
  最后,改用一句广告词作为我的结束语:记者,我选择,我喜欢!
    因为,记者是我的最爱!


    在追求记者那份追求那份爱的过程中,白纸黑字里浸透着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倾注着我的孜孜以求,为正义呐喊,为公平疾书。新闻作品不是现成也不是随意的的,并非记者信手拈来或是随手涂鸦就可完成的。新闻,有着它特有的“职业规则”,绝非几个词——就像“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去现场”、“作采访”等等所能概括。
    看到过一篇文章,其中这样写到:“一部历史留下的也许不过是一片废墟,而思想,恰恰是淌过这废墟的一条溪流、一泓活水,滋润着人类特有的那块心田。”虽不敢妄言人们倾心追逐的物质财富最终会变成废墟,但可以认为评论亦如水,评论表达思想亦如水,它淹没着狭隘、冲破着封闭、荡涤着邪恶,汇合成思想的潮流,一直奔向更进步的明天。
    是的,人生是个过程,不同的人会留下不同的足迹;尽管沧海桑田、境随时迁,未来的发展往往会出人意料,但评论所表达的社会良知和道德追求则是永恒的。在这条新闻路上,我只不过刚刚起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称职的、合格的、记者,以后的路还很长……
    为了这个永恒的追求,为了记者那份追求那份爱,我无怨无悔、不辱使命,饱蘸笔墨、为不断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而不懈地努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评价,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所享有的最高荣誉。我坚信——我,可以做到!一定可以做到……

 

我的青春梦,未了新闻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