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卜廷才
卜廷才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40积分
  • 博客访问:5,935
  • 关注人气:441
  • 获赠金笔:23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梳理

(2014-01-08 08:12:54)
标签:

教学

方略

分类: 教艺研究室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梳理

在1981年2月11日,《文汇报》第四版简介四种语文教学流派:(1)情感派,以情感人。(2)设疑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3)畅想派,重培养想象力(4)“剥笋”派,对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

1982年第1期的《中学语文》简介:情感派,于漪是代表。得得派,陆继椿为代表。根据吕叔湘“一课有一得”的思想,提出“得得相联系”的主张,每课只完成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循序渐进,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知识、能力体系。格格派,黑龙江牡丹江的常青为代表。他把写作内容,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分解为256个点,点为“格”,连点成线,完成写作教学,《写作训练分格教学法》。

1995年,语文教学艺术流派,导读派,以钱梦龙为代表,情感派,于漪是代表。自学派后或民主派,魏书生是代表。以“民主、科学” 为口号。得得派,主张“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茶馆派,“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育才的段力佩。

2000年,河南师范大学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一书出版。1、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区域上海,辽宁,代表作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2、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特点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区域上海安徽四川,代表作钱梦龙《导读的艺术》3、思维派  宁鸿彬,用创造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区域北京河南《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育》《宁鸿彬文选》4、管理派,魏书生、张富特点将控制论、管理学运用于语文教育、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区域辽宁江西广西《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5、语感派、洪镇涛为代表。以语感训练为口,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学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区域湖北,代表作《教改弄潮》6、目标教学派,武镇北,王文延为代表,特点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指导,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进行目标教学,区域河南山东湖北贵州。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整理)

教学流派的界定

¨       所谓教学流派,就是一些教学主张大体相同,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学理论家和教师正式或非正式结成的教学派别。

¨       既有理论带头人又有众多的实践者和追随者。

¨       具有基本一致的教学主张和风格。

¨       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语感派:洪镇涛

    洪镇涛其人

¨       洪镇涛,1937年3月31日生,湖北新洲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市六中语文教师。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上个世纪80年代后,他先后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思想,构建了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语言和人的发展为本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1994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市中语会理事长,开明出版社特约编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等。

¨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                                                      ——洪镇涛的语文教育思想

“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的区别

¨       目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

¨       途径: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       方法: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在分析、比较和归纳。

¨       思维方式: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培养语感,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

学习语言的目的:形成语感

¨       分寸感:规范确当感;逻辑严密感;适境得体感

¨       和谐感:整体上的多样统一感;组合上的搭配相宜感;表达上的生动流畅感

¨       情味感:文情感;文质感;文势感;语味感

¨       王尚文——语感的美化、广化、敏化、深化

学习语言的基本操作模式

一、坚持“三主一副” ,编写“学习语言”新教材

         1、以学习“精粹语言”为主线,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功底

         2、以学习“目标语言”为主线,提高学生语言及文化素质

         3、以学习“伙伴语言”为主线,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

         4、以学习语文知识为副线,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性观照

      (按此思路编写的教材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二、“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       抓住一个根本:学习语言

¨       遵循一条途径: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领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

¨       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语感实践,语感分析

¨       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结合。

¨       加强一个联系:语言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       建立一套常模: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       设置七种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语言自读涵咏课,语言鉴赏陶冶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语言能力测评课

¨       运用多种方法:美读感染,比较揣摩,语境创设切己

¨       培养四项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显性),思维(隐性)

人文派:于漪、韩军、赵谦翔

    于漪其人

¨       生于1929年2月,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名誉校长,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多次获得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       追求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

 ——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       重视育人效应:语文科教文育人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素质,包括“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等等。

        能力,指的是“读、写、听、说的真本领。”

        智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通过“点拨,开窍,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

¨       强调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本是语文的固有根基,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讲形式,就架空内容,语言形式就失去灵气,失去光泽,变成任意排列组合的僵死的符号。”

教文育人如何统一

¨        “娱目”、“动情”、“激思”、“励志”

¨       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       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       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       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

“情是教育的根”
——于漪语文教育的情感熏陶

¨       备课时“披文入情”: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

¨       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       带着感情教: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赵谦翔

1948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语文特级教师,1968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吉林毓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2000年秋调入清华附中。1996年承担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主持人:王鹏伟),并于1998年11月通过结题鉴定,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奖。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赵谦翔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       目中有人,¨       心中有爱。¨       口能喷火,¨       笔能生花。

赵谦翔解悟“人”字

¨       一撇一捺互支撑,¨       一灵一肉两相成。¨       一情一理为双翼,¨       一言一行赖悟功。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实验

¨       《东方时空》课:让语文贴近生活¨       文学精品课:让语文回归审美

¨       古典诗文课:让语文汲取国粹—天天诵读,深入玩味,尝试创作

¨       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大致每3周1次)。“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故从左往右看,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从右往左看,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无个性不能算悟;悟性乃是思想性与独创性的统一。

赵谦翔语文教改经验的思考

¨       关注社会和人生¨       关注人文精神¨       关注情感培养

¨       关注悟性的启迪¨       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宁鸿彬其人

¨       1936年生,满族,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北京第80中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卡片辅助教学法”创始人。自197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六期语文教学的系统改革实验,论文200多篇,70多万字,著作14部,计300多万字。主要著作编成《宁鸿彬语文教育丛书》。

宁鸿彬六轮语文教改

¨       1978至1981年,目标是初中语文过关,途径是加强“双基”教学。

¨       1981年至1984年,教会学生学会语文。目标为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程序。五环节: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

¨       1984年至1986年,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目标是探索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开拓性人才。取消课后作业,取消考试,周学时减少1学时,2年完成3年的教学任务。

¨       1986年至1989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1989年至1992年,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目的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1992年至1995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放开学生手脚,开发学生思维
                ——宁式教学三原则

¨       “三不迷信”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       三个欢迎旨在调学生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       三个允许旨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寓思维训练于语言训练之中

¨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设情境、求速度

¨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全局性启发添加式拟题

¨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追根寻源、据理析事

¨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多方探求、彼此联系

¨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思维、变向思维、新向思维

¨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哲学思辩)

阅读(744)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