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联性——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思考点 

(2013-07-28 17:53:47)
标签:

理论

探讨

分类: 理论连锁店

 

关联性——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思考点

谢友明

高考现代文阅读可以说是考生取分的一个瓶颈,究其原因,除了考生没有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构以及的作者情感态度外,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把握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关联性。2011江苏省《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中明确指出:“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其间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独立其外,它都将与文章的方方面面、关关节节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那么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要注意其中哪些关联性呢?下面就考题作一例说。

1.主次之间的关联。作为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次关系的,有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有主要景物有次要景物;然而虽然有主次之分,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有的是用以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有是起对比、衬托作用,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第17题: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的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此题是考查以物衬物、以人衬人,做题要注意人与人、物与物的关联。本文的的题目是“木车的激情”,主体是写孔子及其弟子乘木车,四处周游列国,充满激情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文章开头却写了现代人在交通那么快捷、舒适之际,还出现焦躁苦恼、愠怒不安的情绪。这主要是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同时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又如:本文主要写北国的秋叶,文章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江南的秋叶?

现在,北国的落叶乔木已经凋尽,但秋叶的美丽和我所体验到的情味,使我不为它的凋落而伤感,甚至连北方秋日的肃杀劲也被冲淡了。在我久居的温暖湿润的江南,树叶的凋零要蔓延秋冬两个季节,凋落得迟迟慢慢,显出极不情愿的情状,因而不见落叶稠密如雨的景象,落叶大都是死去的树叶,色彩也远不如北方的绚烂。而且,总有一些已干枯发硬的树叶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到开春叶柄下萌动新绿,才会被顶落下来。几片枯叶活画出秋冬肃杀的风景。(薛尔康《北国秋叶》)

此题是考查以景衬景。从文题来看,上段文字主体是写北国秋叶的特点的,而此段文字却用很多笔墨写江南秋叶的特点。由此可知作者写客体江南秋叶的目的是:运用对比,写南方落叶凋零得慢,落叶已死,其色彩也不如北方绚烂,通过对比,突出北方落叶的绚烂、鲜活及干脆主动地离枝飘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叶的喜爱。

2.前后之间的关联。高考题中常有考查语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尤其表现在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前后之间的关联,因为句段位置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依准语句、语段的位置,做好开头、结尾、文题以及主题的关联。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如:2010年全国卷II《大河家》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此三段文字处于文章的开头位置,并且题目指明有“哪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思考人全面性,注意前后之间的关联,既然是处于开头位置,我们要想到它与题目、结尾以及文章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只有明确这一思维路线,才能确保答题的全面性。本文前三段,第一段占出题目的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由此可知,它有这样一些作用: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照应了文题;③挑明了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开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⑤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3.要素之间的关联。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说的考查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之间不是孤立的的存在,而是有机相互勾联,不光是同一要素的前后关联,还表现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这就要要理解环境对人物、对主题;情节对情节、对人物、对主题;人物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的关系,甚至一个物件对人物、主题的关系。

如:2010年辽宁卷王安忆的《洗澡》第11题第(3)小题。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小说写到的“太阳”、“树”和“知了”等都属于环境描写,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后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因此答题目时要结合小说要素之间的关联加以答题,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全面性。答案: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又如:2008年江苏高考卷《侯银匠》第14题: 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此题是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做好这个子题目必须要注意人物形象与“花轿”的关联性。小说中的花轿,要注意前后的变化,在改装前,只是“骨架子还是好的”,在改装后,“银铃碎响”很多人都来看,在随侯菊陪嫁过去后,“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通过前后比较分析,可知花轿这一贯穿全文的物件对刻画侯菊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要花轿,说明侯菊早有打算;改装花轿,说明侯菊她心灵手巧;出租花轿,说明侯菊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情感之间的关联。文似看山不喜平,作品中的情感也要富有变化。有时注重抑扬变化,在发展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这样才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有时情感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显现的,而是有铺垫的,因而在分析文章情感时也要注意前后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作者的情感以及写作的意图。

如:2010年四川卷《自然》第15题: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题便是考查作者情感变化的题目,要做好这个题目就得要联系前后文,看看作者之前之后的情感是什么,通过找到关联点,才能得到此时“情感”的准确答案来。从前后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没有站到“神圣的自然面前”,是“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当站到“神圣的自然面前”,“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由此可知,自然的庄严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如:2010年北京卷第18题。第⑤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海棠花》)

解答前一问,要认真分析画线句子,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心情不能平静”、“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思想在挣扎”等,就能分析概括出“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这一特点。解答第二问,要从文章的结构上分析,根据画线部分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可分析出“铺垫”这一作用,然后进一步分析怎样铺垫,运用铺垫有什么作用。答案:此段文字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这一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总之,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考题,答题时要充分地抓住关联性这一思考点,注重主次之间、前后之间、要素之间以及情感之间的关联,打通思维路途,这样才能达到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作者简介]  谢友明,江苏省泗阳中学科研师训处主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模范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高考研究。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先想一层】

    “回声”意思是,反射回来的声音。“静听回声”有相当的文化内涵,不只是“反射回来的声音”,而更多的是心里对某物的回想,对某人的思念。所谓“静听”,即非繁杂的烦恼的,而是心的向往,情的对接。

写作此文,必须注意点有三:一是选好“静听”的对象。或大地,或老屋,或小路,或旧书……二是选准“回声”的立意。可以怀想,可以追溯,可以崇敬,突出思想性、思辨性。三是遣词造句要扣住“静”字,就是语言必须符合文章的氛围,款款的,娓娓的,最佳。

【先行一步】

                                            静听回声

    蒙胧的月光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调皮的风儿在我的身边奔跑着。不安分的我今天出奇的宁静,宁静的连自己也说不明白。

    一个人独立河边,一任思绪如这东去的古黄河水源远流长。

    几声虫鸣,有点歇斯底里。而我的心平静如水。万家灯火,不远处,几个垂钓的人依在承德桥小心翼翼地放下鱼钩。他们无话,我也无话,只是心中隐隐响着一种似有似无的回声:

爸爸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常常到古黄河里钓鱼,半天也可钓上几斤,可现在即使花上半天时间,也未必能钓上几条。爸爸的言外之意我完全听得出来。看着眼前越来越少的垂钓者,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爸爸他们那时说笑声。

我很纳闷:经济发展了,为什么河里的鱼越来越少呢?“扑”地一声,一只鸟从树丛中飞出,打断了我的思绪。

一阵风轻轻吹过,一股腥臭味直刺我的鼻孔。我豁然开朗,原来鱼少是因为水不好,水不好是因为人们肆意排放。我的心紧缩着,孩子水中嬉戏,妇女河边浣衣的情景渐行渐远,而回声也飘飘渺渺。

沿着月光照耀下的水泥小路,我走近我家的老宅。站在老宅前,我由现实走进了历史的天地。

老宅是我的出身地,是我的发祥地,因为老宅上有我的斗室。斗室虽不大,而那里有我儿时的梦。放学后,它成了我和小伙伴的天堂。看书,作业,下棋……夜晚,它成了我孤军奋战的疆场,当然,妈妈在身旁陪读,我不孤独。

最不能忘怀的是老宅虽然垂垂老矣,但我与它依依之情越来越浓。它墙上的砖斑驳,屋上瓦缝里杂草不断增多,我的斗室因无人居住而显得几分颓败。但,我记得中考前的一天又一天,虽说“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而我的那些天天天都是暴风骤雨,如果模拟成绩不理想,老师找你,父母促你,弄得你整天神经兮兮。还好,我学习万一有闪失就一头钻进斗室。进了斗室,我就进了清静世界。在此,可以长啸,可以低吟;可以亲近一下周杰伦,也可以拥抱一下郭敬民。

走进高中门槛,我与那么的作业交了朋友,没有时间光顾我的老宅,只是在梦中来过几回。听说,老宅将寿终正寝,因城市建设,它将粉身碎骨。想到此,我鼻子酸酸的。

紧贴着大地,我倾听我的历史的回声。

【先虑一得】

如何体现“静听回声”,文章选取两个片段:一是环境污染,一是城市改造。这两个方面都是今天的热门话题,以“我”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来承载文章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