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廷才:是对比,还是衬托?——《想北平》主要写作手法孔见
(2012-05-14 07:49:10)
标签:
文本探究 |
分类: 笔耕百花园 |
是对比,还是衬托?
——《想北平》主要写作手法孔见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223300 15851757876
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散文《想北平》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开篇之作,又是精读篇目。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敢有所懈怠,必须花费心血教好、学好。作品共8小节,1至3小节写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4至7小节写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8小节用直接抒发想念北平的感情作结。文章主体是4、5、6、7四小节,而这4小节内容究竟是用什么手法,看法向来不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认为:“第4、5、6小节,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京的喜爱。”“在文章中,老舍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作者从一些方面将北京与一些国际上的大城市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并不是要强调北京的先进、富有、美丽,它的核心之处在于说一千道一万,北京是作者的故乡,是生活的地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2011年7月第4次印刷第97、98页)
参考书中用了两段文字解析作品的主体内容,必须首先指出的是,解析犯了观点与内容不统一之错,即“第4、5、6小节,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京的喜爱。”这句话应该是4、5、6、7小节内容的概括,而非仅4、5、6小节。编者解析的内容中,一次说“对比”,两次说“比较”。有的老师教学时将其概括为:以远比近,突出北平的“静”;以挤比疏,凸显北平的“美”;以橘比李,张扬北平的“亲”。也有老师认为,老舍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即巴黎热闹衬托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美国的橘子衬托北京的玉李。
那么,在这篇散文的紧要处,老舍先生究竟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他对北平由衷的爱,是对比(比较),还是衬托?笔者以为,这不仅仅是对作品手法的解读,更是对作品深层次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探寻和探究。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一是犯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二是不愿,即“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基于此,老舍先生巧妙地觅寻到一条标准,即“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乎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痛苦。”北平是作者的家。这是核心。其他城市再好,但不是他的家,再好也不好了,这种有些近于无理、近于蛮横的感觉恰恰道出了北平与作者的关系——一种难以泯灭的亲切之情。正是有了这种感情,作品体现出作者震人心弦的民族忧患意识,从“家”的角度来赞北平,就是对自己家园即将沦陷的深深忧虑。
要解决文章是运用对比还是衬托手法的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两者的不同。
首先,分清两个词语的含义
对比: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335页)
衬托:用乙事物陪衬或对照甲事物,使其更为突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61页)
其次,厘清两种辞格的不同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有两体对比,就是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有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辞格。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第2版)
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
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通俗地说,对比的两种事物是相对等的关系,衬托有不平等之意,如绿叶之于鲜花。
由此,笔者认为《想北平》一文所运用的手法不是对比而是衬托,因为,《想北平》一文,是让北平唱主角,而其他都服务于北平。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想北平》这一传世之作运用衬托手法及其妙处
一是用反衬来突出北平的“静”。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巴黎比之于北平,要么“太热闹”,要么“太又未免太旷”,两个“太”字,是说巴黎失去了分寸。用巴黎的太热闹、太空旷衬托北平的动中有静,用巴黎的“刺激”衬托北平的“温和”。因此,在北平时的作者心中才“快乐”,才“安适”。先生笔下的北平太令人神往,在先生看来北平热闹而不喧闹,称得上动静结合、静动相宜;北平人为而不做作,处处透着自然的风致,称得上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北平庄严而不老气,处处有皇城的气派,又不缺牵牛花顺墙而开、小花小草遍地而生的轻快,像极了《罗马假日》中的公主,既有不怒自威的尊贵气度,又不缺少少女该有的活泼与灵动。
二是用正衬来凸显北平的“美”。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如: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巴黎之于北平,还差点儿,因为“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用巴黎拥挤的布局衬托北平的开阔,突出北平美在疏密相宜,美在处处有空,特别是美在拥抱自然。北平小处精细大处依旧开阔,小小一个胡同一只麻雀般五脏俱全的细致,大大一座城市却并不因为小处的细密而丢了开阔感,依旧保有不挡视阻听的自在和谐调。
三是用旁衬来张扬北平的“亲”。旁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如: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橘子之于玉李,同为果子家族,本无厚此薄彼之理,但在老舍看来,产于北平的玉李比起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的橘子更值得亲近。用美国的橘子衬托北平的玉李,又可见作者写作的机智。作者由衷称道:“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更不得了的是,北平竟还有那样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菜市场上买来的韭菜叶上还留着从地里沾来的泥巴,水果店里买到的果子上还带着从西山淋打来的霜儿,在自家的四合院里拾掇花花草草时,一抬头就能看见西山北山,生于斯地,陶渊明并众生一定都知足的不得了。这样的北平,怎不叫人怀恋,这样的北平,真真叫人神往。
因此,《想北平》充分运用衬托手法,大到城市布局,小至瓜果蔬菜,唯有北平值得亲近,值得热爱,值得歌赞。从写作手法上,先生并不繁复,单单倚重了衬托一种手法,北平城与“四大名都”:巴黎、伦敦、罗马、堪司坦丁堡的优劣高下便立马分出,最后得出结论:让四大古都都汗颜的北平城自然天下第一。不可否认先生对北平确有偏爱,但别忘了这可是生他养他到二十七岁、塑造了他性格和心理的故乡,先生开宗明义就说他对北平的爱如同爱自己的母亲,我们没有谁会对儿子把自己的母亲赞为天下最好表示不认同和不理解!
作者简介:卜廷才,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老师,淮安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之友》《新语文学习》《高考进行时》等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
2012.4.14初稿,4.18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