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廷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鉴赏
(2011-08-23 11:38:30)
标签:
教学点评 |
分类: 笔耕百花园 |
师: 上课。
生: 起立, 老师好!
师: 同学们好! 请坐。
( 播放《三国演义》曲“滚滚长江东逝”。“历史回声”不绝如缕,“千古江山”尽显流。《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下简称《念》]
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下简称《永》] , 从遥远大宋王朝走来, 又裹挟着今天声音向未来走去,
它们永恒地震撼着人们心灵) 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并比较鉴赏两首词。哪位同学先来介绍?
生1: (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北宋人。他长于、词、、绘画、, 我国文学史上少有全才。他才华横溢,
性格乐观、旷达、豪放, 但一生磨难, 多次被贬。临终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虽为他自我嘲讽之语, 但因“乌台案”首次被贬黄州, 里确实他人生重要驿站。“一词二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 还有《东坡乐府》等。
师: 位同学介绍得很具体, 说明课前预习得充分。哪位同学再来介绍辛弃疾?
生2: 辛弃疾( 1140—1207) ,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人; 年轻时参加义军, 积极抗金,
凭着英勇和机智处死了两个叛徒: 义端和尚和张安国。其词多抒写报国雄心和有志不伸感慨, 豪纵奔放, 沉郁顿挫, 在南宋爱国词中领导一代,
有《稼轩长短句》等。
师: 位同学占有资料也非常丰富。我再补充一点, 两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合称“苏辛”。下面请大家把对苏、辛介绍齐读一下,
特别关注画横线内容。( 生齐读之)
师: 有人说, 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唱之。我以为读之也应如此,
且诵读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须如此。( 师模拟大汉弹琵琶动作, 生笑)
师: 请欣赏名家。(《念》—— 鲍国安,《永》—— 陈铎)
( 听完后, 生不约同地鼓掌)
师: 热烈掌声表明大家已经感受到文本。在诵读时一定要把握好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轻重、高低、长短) 及( 表情、手势等)
。强调几个字音。英· 发( fā)华· 发( huā/fà)· 纶( guān ) 巾· 酹( lèi)舞· 榭( xiè)· 胥(
xū)· 佛( bì—— —古音/fó—— —今音) 还( huán—— —古音/hái—— —今音)
( 生齐读, 每个词两遍)
师: 请两位同学分别两词。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播放《》)生1:《念》读得不错,
好像有些地方豪放之情还未完全读出。“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三句应读得很有气势。
( 生读之, 师指导并。此三句读得节奏快些, 还可做上扬手势和卷动作;“穿”“卷”应重读)
生2:《永》深沉悲壮感把握得好, 但读“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时, 力度不够。( 生读之,
师指导并。读“想当年”声调应高,“如虎”应重读, 应神采飞扬,激情奔放。生齐读两词)
师: 大家都非常投入, 读得气势磅礴。有些同学还做了一点动作, 增强了抒发。哪位同学说说两词?
生3:《念》所见— 所忆— 所感。
生4:《永》赞扬英雄豪杰—批判当权者—悲愤忧国。
师: 大家得很到位。你们听过且读过两首词, 最强烈感受什么?
生: ( 群答) 雄浑、壮阔、磅礴、豪放..师: 总体来说还豪放, 那么两首词“豪放”具体在哪些地方? ( 学习小组三分钟,
、交流, 然后组长作代表汇报, 其他学生也可发言补充。播放《三国演义》音乐)
生5: 景物方面,《念》中“大江东去, 浪淘尽”“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永》中“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雄奇壮伟, 场景气势恢弘, 波澜壮阔。
( 呈现对应画面, 生齐读之)
师: 很好。磅礴气势, 雄浑意境, 典型豪放之。一种大!
生6: 人物方面,《念》中周瑜体现豪放气派。“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真年轻得志,满,
得意, 儒雅潇洒, 赤壁鏖战, 指
挥若定, 以弱胜强, 建立功业。
生7:《永》中孙权也年少继承父兄大业, 年轻有为, 英明果断, 积极抗曹; 刘裕虽出身卑微, 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成就北伐大业; 霍去病, 北击匈奴,“封狼居胥”; 骁勇善战、威震诸侯廉颇老当益壮, 愿为国家效命, 均体现豪放气势。
师: 两位同学慧眼都抓住了问题关键点。
生8: 事件方面, 都重大历史事件, 如奠定三足鼎立赤壁之战, 刘裕北伐中原, 宋金之战等都能体现豪放气魄。
生9: 方面, 两词都词人面对祖国河山, 缅怀古代英雄, 表达渴望建功立业豪情。结尾虽有点感伤,
但不同于一般伤感,像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 永“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杨岸晓残”(《霖铃》) ,
感慨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豪迈之情。伤感、苍凉、忧愤之中显悲壮、显豪放。
师: 位同学得具体深刻。大家还能想起“苏辛”其他豪放词吗?
生10: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 西北望,
射天狼。”( 出示该词)
生11: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兵。..”( 出示该词。和学生一起背)
师: 两首词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相同点及不同点?
( 学习小组五分钟, 互相交流, 然后请同学发言补充, 播放《》)
生12: 相同点方面, 从文题看, 都有“怀古”一词, 说明二词都怀古词。结构也一致,古迹—古景/事/人—抒情议论。
师: 说得好! 欣赏歌首先就应析题, 抓题中关键词。
生13: 上都有借景抒情, 还有借古讽今, 讽刺当朝皇帝昏庸无能, 不赏识、不重用像自己一样有才华人。
生14: 都用了典故及比喻,“卷起千堆”, 以“”喻浪花;“气吞万里如虎”,
以“虎”喻刘裕。还有对比,《念》中与周瑜对比,《永》中刘裕父子, 辛弃疾与廉颇都形成对比。
师: 两位同学对把握得非常准确。
生15: 上, 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伤感, 更主要地抒发了积极进取豪放之情。
师: 相同点找得不错, 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16: ( 即) 上, 所写之景明显不同, 所写之人也有不同。《永》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
《念》中主要写周瑜。
师: 周瑜、孙权同三国时代云人物,为什么苏、辛钟情对象不同呢?
生17: 用自己与周郎相比。周瑜流儒雅, 因裙带关系深受统治者孙权赏识,24岁做中郎将, 34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
内结骨肉之恩”, 年纪轻轻就建立功业; 才华横溢东坡居士虽也有如小乔一样妻王弗相濡以沫、甘苦与共, 但早逝,
且与统治者无特殊政治关系; 他不但未被重用, 反被贬黄州; 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 45岁, 另说47岁) , 功业无成,
因特别仰慕周瑜。孙权19岁作为东吴统治者, 果敢坚毅,20岁作为三军统帅, 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南宋统治者。
师: 位同学简直“苏辛”专家,知人论世, 有理有据, 表述流畅。
生18: 语言上, 苏词开阔明朗, 如“穿”地写出了山陡峭, 具有立体感;“卷”逼真地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显得深沉,
如“赢得”就蕴涵着浓烈讽
刺意味。
生19: 上, 苏词以描写景、人为主, 辛词以叙事为主。苏词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 辛词人物出现无层次感。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
以“多少豪杰”及小乔衬周郎, 辛词未体现。
生20: 抒情上, 苏词紧扣个人际遇, 重在感伤自己; 但东坡又借周瑜英雄气度抒写自己豪迈、豪放之情; 辛词紧扣政治现实,
借咏史来谈自己战略见解, 更主要借颂扬孙权等英雄来斥责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统治者, 出忧民忧国情怀,
体现出一种深沉悲愤豪放。
师: 几位同学得都很精彩, 有深度。东坡个地地道道文人, 多愁善感, 华发早生, 但又个精力旺盛、乐观旷达人。他首“
文人词”重情画意; 他引“ 江”为知己, 尽情倾诉自己未酬壮志, 以寻求安慰。《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
与山间之明..吾与子之所共适”也体现出他一贯旷达情怀。稼轩个英雄气概颇盛文人武将。“精神此老健如虎, 红颊白须双眼青。”(
刘过《呈稼轩》) 他首“英雄词”尽显豪杰气势; 他仰慕“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廉颇, 出对国事深沉关注。写本词时他已66岁,
不久被免官, 第二年就忧愤终。因此两词出不完全相同。
师: 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或者有疑惑问题吗? 我们再来。( 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21: 不知道自己所到赤壁并非赤壁之战主战场, 跑错了地方, 所抒之情有价值吗?
生22: 东坡其实已知道,“人道”即可表明。虽不主战场, 但他吊古抒怀, 情真意切,非矫揉造作,
不可否定本词文学价值及学价值。
师: 确实如此, 价值很高, 不应否定。正因东坡“一词二赋”, 黄州赤壁被称为“文赤壁”( 又称“东坡赤壁”) ,
赤壁之战主战场( 在湖北蒲圻) 被称为“武赤壁”, 据说石壁上“赤壁”二字为周瑜所书。
生23: 小乔并非初嫁, 赤壁之战时周瑜与小乔结婚已有10年。东坡怎么犯了个错误?
生24: 非也, 东坡故意为之。以人配英雄, 衬托周瑜流倜傥, 年轻有为。
生25:“ 故国神游”, 游还周瑜游呢?
生26: 肯定, 怎么可能死去周瑜呢?
师: 同意一定举手。( 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真理否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呢? 同学们, 放飞你们思维, 大胆地想一想, 可不可以周瑜?
( 生有沉思, 有争论)
生27: 想像丰富, 让周郎再生, 重游赤壁, 与自己相逢, 我认为完全可以。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 但高于生活嘛!
师: 你想像与东坡一样丰富, 有创新精神, 且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文学创作可以样虚构, 只要合情合理。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用心地思考, 拥有一颗善于发现心灵, 就能感悟到许许多多。
师: 请大家一起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首词及所设问题。
( 读后思考、三分钟, 然后解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1) 本词属于什么格? 具体在哪些方面? ( 4分)
( 2) 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试陈述之。( 至少答两点) ( 4分)
生28: 本词属于豪放格。具体在景( 北固楼、长江等) 、事( 三国群雄割据) 、人( 年少显英雄气魄孙权) 、(
赞扬了年轻有为孙仲谋, 批判了软弱妥协南宋统治者)
生29: 本词运用了典故,“生子当如孙仲谋”出自曹操之口, 还有衬托, 以曹操、刘备衬孙权; 在内容结构上, 三问三答,
自相呼应。
生30: 借古讽今, 讽刺当时统治者。写景与抒情、议论结合得非常密切。
师: 几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 说明大家节课有收获, 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所提高。
下面齐读两词, 然后自由, 四分钟后请同学尝试着。( 播放《三国演义》音乐)
师: ( 请三位同学, 完后) 第一位背得熟练, 且有; 第三位背得不太熟, 有些语句体现出一定; 第二位也不太熟练,
有些地方节奏太快, 豪放未能表达出来。
师:“千古兴亡”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杰出文人人生坎坷和豪情壮志, 也给予了我们深沉思索, 让我们回味无穷。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本词,
背、默好本词;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赏析, 自定, 要求观点,叙议结合, 内容充实。
【点评】
如今如何, 尤其已经实施新课改高一如何,
摆在老师面前必须认真思考新课题。江苏省淮安市淮州中学齐东老师堂课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和思索。
首先, 理念实施与实践。新课改与传统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为主还以学生为主,
内容纵向推进还按组合模块。新课改旨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 以培养他们综合性素养。
基于一点, 齐东老师机智地在一节课时间内,
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一、格相近两首传统词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运用音乐、画面等多种辅助手段来启发学生对文本解读,
使方法形式多样。听电视剧《三国演义》曲, 逐渐将学生引入苏词氛围; 听名家鲍国安和陈铎, 使学生渐进作品宏阔深韵之中;
听乐曲《》,并伴之以长江岸陡峭山峰以及古战场战马奔腾画面, 分别让学生齐声苏词“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以及辛词“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样, 通过音乐、画面和学生自己品读,
真正使成了声、画等外在熏染以及学生内在体悟立体式流动化一首作。
其次, 点拨与学生。在为数不少中,
似乎在为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新理念时候就淡化以致忘记了本该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一味让学生分组。样, 便产生了以下几种倾向:
一强求学生, 在无须处, 以迎合某些领导要求、听课者喜好, 教者玄虚外化, 致使常常形成图形式、凑热闹、合不作尴尬局面。
二人为地拔高学生平, 在无力时, 扮演着局外人角色, 学生听或说五花八门, 说说讲讲中几无闪光之点,
产生了合无作冷场局面。三漠视个性化文本解读, 一味地要求学生分组, 之后毫无二致组长发言,
形成了变“一言堂”为“几言堂”放难收被动局面。齐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时, 有两次分组,有全体学生一起, 也有自由,
形式活泼多样。一堂课里, 先后有30多位学生发言,使生态化, 每一个学生都有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和发展自己机会。同时, 在活动中,
自始至终起着或铺路搭桥或穿针引线或拨云驱雾等作用, 抽丝剥茧, 层层推进,行云流般地进行, 使学生享受着作品熏陶。
第三, 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客观地说, 性质既要注意性又应突出工具性, 任务, 一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要增强学生人格修养和内涵, 从培养学生在逐步造就其深厚素养基础之上, 锻造其高尚灵魂。从此意义上说, 齐老师,
更给了我们提了一个醒: 既不能把课上成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术课, 也不可把课上成单纯思想品德课, 应两者相融相纳,
相辅相成。在此堂课上,有基础知识传授, 如文学、字音、语气语调等; 有作品浅层次地剖析,
如对苏词和辛词从景物、人物、事件、、格等方面比较; 更有深层次, 如引导学生对苏、辛两词进行比较鉴赏, 异中析同, 同中觅异:
、语言、、寄托等方面, 都有不同之处。特别应当肯定, 齐老师能够注重学生个性化解读, 不强求整齐划一, 如学生自己对作品解读时,
有自己想像和理解, 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即可。
在45分钟之内, 听、说、读、析、写以至全方位出击, 容量之大, 实可称许。齐老师在中, 让学生体验、感受文本, 使他们心灵飞动起来,
从经典中体悟出新意, 从静态中体验出动感, 古与今相通, 词与人相接, 此与彼相连, 呈现了真实鲜活情景, 起合自如, 有深度,
有厚度, 也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