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学中体验社区参与

标签:
游学世界社区参与教育 |
分类: 教育与留学 |
1998年12月的一个下午,首都机场接机大厅咖啡厅里,一个小男孩从桌上拿起一个刚用过的可口可乐纸杯,一边说着:“Where do I throw the garbage away (手上的垃圾扔在哪里)?”一边到处寻找垃圾箱。这个引起许多候机旅客注目的小男孩就是刚从温哥华回京来机场接爷爷的安东。
客人在国内咖啡厅或麦当劳用餐不用自己收拾杯子,但在国外,在麦当劳,每次都是自己扔掉用过的一次性餐具。安东的这种良好习惯得益于良好的社区环境与周边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回国,另外还常常觉得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仔细琢磨,才发现是少了许多社区活动。国外一般都有比较成熟的社区,社区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像社区庆祝日、社区维权日、社区拍卖、慈善募捐……每个社区活动中心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如专门为中小学生组织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各类健身比赛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国内社区活动很少,即使有也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事实上的断层,极易造成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社区教育的过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外,社会尤其是周边社区环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之道。国内传统教育事实上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但从课时和科目的安排上不难发现,相对于语、数、外等主课,除非考试加分,体音美等实践课基本上是配角。至于课外活动更是点缀,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无从谈起。学校教育在保持一片净土的口号下,事实上与社会形成某种隔绝,造成学校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国外学校、家长一般都大力提倡学生参与社区活动,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包括很多著名大学,都把有没有社区或社会实践经验作为大学录取时的重要参考。我在哈佛学习时发现在申请哈佛的学生中,每年都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被淘汰。那些只知读书而没有社区经验,没有交际应变能力的学生,很少能过得了那些名牌大学的面试关。因此,国外很多学生不仅参加校内定期定时的各种社区实践活动,还积极参加社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各种活动,甚至参加更多社会实践。成熟的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提高孩子对社会的关注,增强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加强他们和人际之间的交流,以促进自己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认为,在孩子成长中,参与社区的经历和教育不可或缺,国内孩子的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少有这方面的重视,所以需要补上这一课!
——选自《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