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国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2007-10-18 15:52:39)
标签:

it/科技

韩国

吸引人才

分类: 人才战略

   韩国这些年来的发展,与韩国重视人才有关。韩国早年的人才外流,主要是由于大批留学人员学成不归而引起的,这一点与中国类似。1946年,韩国留学人数仅有16名,到2003年,则增长到了近16万人。20世纪50-70年代中的14年中,韩国留学生回归率仅6%,1968年,韩国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成不归者甚至达到八九成。[1]就美国而言,自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第一次将韩国人列入亚洲人集团起,到1980年,韩国人数从7.1万增长到35.7万,以400%的高增长比率成为增速最快的移民群体,而韩国总人口也仅有5000万左右。1985-1987年是韩国人的移民高峰,每年到美国的韩国人有3.5万之多,此时只有墨西哥人和菲律宾人处于这一水平。到1990年,美籍韩国人口在10年中再次迅速增长,增长率超过124%,人数达到80万。目前,韩国人是在美的第五大亚洲人集团。[2]

近年来,为吸引人才回归,韩国所实施的措施非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建设科技基地,制定各种科技计划

   20世纪70年代,韩国建立了韩国科学院,各理工科大学和研究生院也掀起了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的热潮。同一时期创建的大德研究城,则吸引并容纳了大量科研人员,仅海外归来的博士就有两千多名,被誉为“韩国科学技术的麦加”和“韩国的硅谷”,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基地。这些研究院或研究城,在人才吸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为充分利用海外高级人才、提高本国科技水平,韩国政府实施并资助了“长期回国计划”、“临时回归计划”、“外国学者访问计划”以及“科技工作计划”等。政府管辖的一些战略性科研机构也纷纷制订了吸引人才回国的计划。在韩国制定的众多科技计划中,最值得一提的是“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它旨在使韩国于21世纪初跻身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这一计划确定14项技术为主攻目标,在10年间投资62.5亿美元,以确保到2000年使韩国拥有15万名高级科研人员,其中10%具有世界最高水平。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又及时推出“两万美元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对策”,立项培养1万名新一代成长动力人才。2004年,韩国更是举行了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科学韩国”活动。

2.建立国际高层次人才网络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陆续从国外回归,为韩国提供了科学技术界有关权威信息。以此信息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教育部在美国和欧洲组织了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协会,80年代又在日本和加拿大成立了类似协会,80年代末又把这些协会扩张到中国和俄罗斯。

  在这些组织成立前后,韩国政府都给予了大力资助和支持,每年还帮助组织当地韩裔会员召开研讨会等。在政府支援下,这些协会在德国和美国还购买了办公楼。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又建立了海外人员数据库,这些个人资料对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公立和私立)开放,据此,大学或机构就可以在需要时快速锁定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才专长。总而言之,这些组织不仅是未来人才回归的人才库,也是国际联络的联络站,还是科学技术信息的交换场所。

3贯彻研究人员优先原则,重视科技奖励

  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韩国在实践中贯彻研究人员优先原则,近几年逐年增加科研开发经费。此项经费所占GDP比例,已从1995年的2%提高到2000年的5%,2010年还将提升至6.7%。

  韩国重视科技奖励,设立的奖励制度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以“总统奖”和“韩国科技大奖”最具权威性。每年总统会亲自颁发4项“总统奖”,即科学奖、技术奖、技能奖和科技服务奖,奖励对象广及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1986年,每项奖金就有500万韩元。1985年设立的“韩国科技大奖”,对有重大发明者,除给予荣誉表彰外,还发给奖金3500万韩元。同时,任命获奖者为终身研究员,保证其研究所需经费,每年允许其参加一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本人和家属还可享受医疗、就业、就学等多种特殊待遇,甚至还将其事迹拍成电影,以褒奖并激励他人。韩国科技部在1996年设立“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奖励理工科研究领域35岁以下、成绩突出的青年研究人员。门类众多的科技奖励,极大地激励着留学回国人员为国家而努力工作。[3]

4. 吸引方式灵活,或定居或暂居,或合作或信息交流

  对所要吸引人才的标准,韩国作了明确规定:具有韩国血统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并至少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过去5年内至少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韩国对回归人才界定虽然严格,但吸引他们回归的方式却灵活多样,显示了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将目光瞄准了居留海外的韩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其设定的吸引方式灵活多样。回国人员在国内工作的时间可长或短,允许永久定居,也可暂时回来;同时允许海外人才回国后保留外国国籍;对暂时不愿回国的学者,则动员其回国搞短期科研项目,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为韩国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由此,保证更广泛地利用各领域人才,使其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5.   加强科技外交,推进国际合作

  自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就不断加强科技外交,以推进国际合作。一是与外国联合建立研究机构,二是主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三是吸引外国在韩国建立研究机构。 1989年韩国同美国建立了“研究共同体”,1992年又与美国签订了新的科技协定和“保护专利秘密协定”。同年,还与美国建立“韩美科技财团”,以支持双方的科技合作,并确定了7项共同研究课题。除每年向美国派遣大批留学生外,韩国还有目的地选送专家和教授到美国学习科学技术。在与外国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或在合资经营的同时,派出大批科技人员向转让技术的有关国家学习,或聘请外国专家训练在本地工作的科技人员。

   韩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研究中心,大学优秀研究中心也在海外设立了科学合作中心。这些设在外国的工厂、公司和研究机构,尽量聘用外国专家和在国外的韩国人才,成为韩国吸聚人才的中心。2004年2月,三星公司在杭州宣布,将在中国设立芯片研发中心,计划在中国雇用100名高校毕业生。

  另外,韩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在韩建立研究机构。

  2004年3月8日,美国英特尔公司声明已在韩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以开发无线通信技术和数码技术的相关产品。时任韩国信息通信部次官的金彰坤同一天表示:“年内计划引进6家国外IT一流企业到韩国开设研发中心。”2004年4月,巴斯德研究所(法国最大的生物研究所,国际医药巨头)在韩国举行揭牌仪式,从下半年开始,招聘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技术工作者,采取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方式开展具体的科研工作。为了促进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在韩国设立研发中心,韩国2004年计划成立专项“国际共同研发基金”,投入上千亿韩元,以便让外国IT企业与国内企业及研究所进行共同研究,并承诺外国企业单独开发的知识产权将100%归外企所有。

6. 海归提供优厚物质待遇

   在经济激励方面,韩国还向回国人员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在政府支持下,韩国科技研究所大胆地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回国人员每月可得到250-400美元的工资,在当时韩国人均月工资只有50美元的情况下,这个数字极具吸引力,虽然远远比不上海归人才在国外的收入,但却高于某些国会议员和政府部长的收入。有些私人企业给予回国人才更高的报酬,除基本工资外,还设立博士津贴、硕士津贴等,此外,还向回国者提供回国所需的搬家费,提供免费住房、子女教育津贴、国内交通津贴,并允许海外自由旅行,等等。

7.   出台一系列法律,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韩国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推行相关法律保护,创造与吸引人才大主题相配套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此,韩国政府相继出台了“韩国科技研究所援助法”、“科技成就法”、“技术开发促进法”、“工程技术人员晋升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将保护与促进科技、人才发展上升到法律高度,从宏观环境为争取科技人才回归创造了动力。

  根据荣邦松(Bang Soon Yoon)的研究,韩国人学成归国的原因是:韩国政府“改善了经济条件,扩大了就业机会,以及扩大了政府行为”,“为回国科学家建立了新的机构,并为他们提供享有声望的政府工作和研究自治权”。[4]在经济发展、政策吸引、环境优化以及社会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韩国人才外流趋势出现逆转,韩国留学生中60%学成回国,每年有5000多人获得学位后回国工作。这些海归人才为韩国发展贡献了巨大能量,有评论家称,在半导体技术方面,这些人才帮助韩国把落后于美国的差距缩短了5年。如今,韩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电子产品生产国之一,其半导体出口跃居世界之首。

 



[1]刘昌明,《韩国是怎样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的》,神州学人网,2005年9月20日。

[2] James Ciment,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Immigration, Volume3, New York: M.

[3]刘昌明,《韩国是怎样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的》,神州学人网,2005年9月20日。

[4] David Zweig and Chen Changgui, China’s Brain Drain to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5, p.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