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
提问: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
王辉耀:
这个问题很好,有时候去大学讲演的时候学生也问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即使不出国你在中国也有很好的机会,比如说你是一个很好的大学毕业,去了很好的企业,我觉得工作的经验比学历更重要。更重要的就是你得到一个品牌,我的建议就是你找品牌,如果说你出国留学去了一个很小的学校,能够对你的个人品牌有提升的话,你就去,但是如果国内有很好的工作,能去五大会计师司务所,去跨国公司,或者是去知名的民营企业,同时也能提升你的品牌,学习是永远不迟的,活到老学到老,包括我们搞EMBA教育,比如说我在加拿大毅伟商学院,他们在香港有一个分院,我每年去教EMBA的课,他们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他们发现他们有需就去学,这个也不晚。所以我觉得跟着机会走,如果你现在资金很充足,现在找工作也不是很顺利,国外有很好的学校,你就去学。如果国内有很好的机会,你就以后再学。但是我想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贸易每年涨30%,中国现在8000万人口是和国际贸易有关的,这个人口不断的扩大,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上海事政府要求上海市人口2010年外籍人口要达到5%,上海1000万的话就有50万是外国人,所以我觉得这个数字是不断的在增加,这个机会是很多的。
提问:
我说一个观点不知道你同意不同意,首先你对海归时代分析很透彻。随着与国际全面接轨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国际化,海归概念和海归现象将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和特殊阶段,因为全面接轨之后人才无祖国,国家边界,资本无国籍,信息无障碍,角色无常态,变化无定势,当然这个话说了早了一年,这个话可能到2006年中期化更合适。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国际文化和国内文化必然要融合。不管是不是海归,关键的是与时俱进,因为21世纪的中国现在的党政企的高层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已经不能产生世界级企业家的民族是贫乏的民族,一个不能让世界分享自己品牌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一个不能在理论上、体制上、科技上创新的政府,是颓废的政府,一个不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政党是丧失先进性的政党。而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人是脱离当今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经济全球化的明天时间不会太长,事业发展不等人,不以事业迁就人,不换思想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没有业绩要走人,所以说关键的是只允许你具备条件,具备能力,市场不用你,而绝不允许你使用你的时候你不具备条件,你不具备能力那将于机遇失之交臂。
王辉耀:
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海归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阶段,到底倒不一定2006年就不说海归了,倒不一定这么快,你说的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都是大家朝这个方向奋斗的,希望实现的一个愿望。但是中国现状是什么呢,大学生只占5%的人口,12.5亿认不是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两极分化,中国沿海内地的差距和中国和国际的差距,有些方面比国际还现代化,有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从中国目前的情况讲,国际化的人才是中国发展21世纪新的重要的要素,因为就像我们讲我们资金不缺了,我们全世界外汇储备第二,6000亿美金。我经常在国内跑,国内的硬件、酒店、大楼比国外不知道好多少倍,你走到哪马路都很宽,车水马龙的。但是在这么好的硬件下面,里面的软件怎么样,管理怎么样,效率怎么样,管怎么样,这个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一个很大的一个人才的工程。特别是如果我们能够人才和国际融合,包括国外人道中国来,中国也有很多外国来的留学生,包括现在韩国大量来中国留学,美国也有很多。所以我觉得这些机会加起来,中国人出去旅游的也很多,去年有2000万人,就像你说的慢慢国界的概念越来越淡化,欧盟成了一个国家,印泥大海啸全世界都动起来了,这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体现。现在电视把世界任何地方都拉到你的客厅里来,所以现在不管你意识不意识到,全球化的滚滚洪流铺面而来,那么如何应对,就是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好的应用不管是国外培养的还是国内培养的国际化的人才,我想真正的中国在21世纪崛起,一大批的国际人才是非常需要的,这些国际人才不管是国外培养还是国内培养的,都是非常优秀的,都是非常需要的。
刘洪海:
我们感谢
西会林:
今天因为和王辉耀同属海归创业派,所以听了很有感触,也想分享一下心得体会,我是校园在线教育集团的CEO和创始人,创办了育才国际教育网,还有知识财富会所,还有终身学习服务网络,所以在中国多媒体教育里面是一个领军人物。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是90年代初在海外留学和创业的,1993年开始回到香港,1997年真正落叶归根真正回来创业,但是中国的机会给了我这么大的发展空间,从1997年到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有两轮国际风险投资,一跃成为6000万美元的跨国培训教育机构。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