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稻谷子
黄稻谷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13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当作何解?

(2009-02-20 11:35: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梦呓语

 

    春节假,借一了斋主所订08年《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三本读之,可谓大快朵颐。

    书上有连载关于苏轼“乌台案”文章,且每篇之后余空白处,辑录相关文字。(其它文章亦也类似)08年第1期(总第136期)上插附有陈岩肖《庚溪诗话》片段,我这里还剪一下,择摘如下片断:

方其坐狱时,宰相有谮zèn于上曰:“轼有不臣意。”上改容曰:“轼虽有罪,不应至此。”时相举轼《桧guì》诗云:“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zhé龙知。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蛰龙,非不臣而何?”上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就文本而论,宋神宗所言极是。就诗意理解,相论始无错,终于谬。

    诗求多义,非在歧多,歧非本途。所谓多义,言之通畅,引申外延,能覆盖之范围也。然多义非本意,只与文本意相类耳。诗人之思,仅止于文本之意;诗人之想,泛滥于迁移、引申之涵盖也。且诗人之想,不尽为诗人之思,有读者理解、填补、添加之成分。

    轼之本意,谓桧根与蛰龙之见证、知音耳。相论天龙、地龙,另一义也,歧也。由蛰龙而天龙,再天龙而陛下,且由知己转而附会知遇,此乃相为读者之填补、引申而至谬,与诗人无关也,不可强加于诗人也。

太后及神宗皆爱轼之大才,贬轼可,令其死则不舍。尽可能真实的恢复历史的本身,亦可见历朝皇帝,非民间所泛论之昏昏聩者,多有其胸怀与才智也。

    诗当作何解?一要就文本解诗人之思,二要生发联想,尽诗人之想。总体的在艺术范围内作情感、美感之诠释,不可附会政治,鸡蛋挑刺,罗织文字以成罪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害羞与作秀
后一篇:老虎的风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