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的苇
1996年的《常德日报》“诗歌走廊”栏目里,发表了一首小诗——《苇》,作者胡诗词。我之所以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在《苇》的下面,也有我的一首小诗。我有个剪报的习惯,收藏在那里,时不时拿出来瞧瞧,像一个贫者藏有了黄金宝贝——既是回忆、品位,也是抚慰,更多的却是遥想和追念。因为我们普通得就像洞庭湖边的苇,要努力地生长自己,长根、长杆,不仅离不开阳光,而且离不开水。
诗人胡诗词先生是洞庭湖畔汉寿县人氏,知道他的名字时,他就是县文联的领导和编辑了,但我们更多的交流平台是《常德日报》的编辑老师们搭建的。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年轻,尽管有金钱在近旁向我们亲切招手,无奈我们已经被远方的诗歌女神所迷惑,却那么沉醉于写作。在两次笔会中见到过胡先生,握着他温暖而爽朗的笑声时,才知道他竟是一个张海迪式的残疾人,这只能更加令我钦佩!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文学的园地里拔节生长,办的刊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自己也成长为省市知名的作家、诗人,培养了许多热爱文学的青春学子,团结了很多作家。
我经常想念诗词先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多次发表过我的诗歌习作,更在于他经常对我的问候,以及他的诗歌创作独有品质和人格的魅力。因而我也就不止一次的阅读他的诗歌,同时也是鞭策和鼓励我自己。我真的很喜欢他的《苇》:
是谁让秋风一夜之间
就吹白了头
在湘水之滨
那些深刻的思想茂密了河流
孤独地瘦立于那片荒池
节节逼近九月深邃的天空
苇
你站成一幅清贫的风景
任头顶的白云掠过阳光
苇依水一方
让物化了的世界
不因水流花谢而有瞬间的变化
一片无形无色的血汇流成河
苇
那些内在的光芒
从深吸泥土的根部
攀援而上
洞庭湖边的苇,它们的群体像一片片的村庄,朴素而团结。一杆一杆的苇,更像一个个普通的人,站在厚重的土地与历史上,沐浴新的阳光。苇的生命力是惊人的坚毅和强大,只要有阳光和泥土,他就能茁壮生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根系,众多的兄弟姊妹共同生长,保持水土。春雨里,编织葱绿的青纱帐,挺拔的身杆,光泽闪亮;夏暑中,不怕洪水,滔天的波浪,它们也要把它过滤得清波荡漾。特别是到了秋日,举出银色的花炬,那一种清秋的爠美,成熟而辽阔,有那么一丝思考的忧郁让你寄托,更多的是奉献的爽朗,在风中铺展、起伏,成为洞庭的别一种湖水,大自然神奇的纸张。我以为胡诗词先生的《苇》,有着传统诗歌的厚重积累,书写着现代人崭新的思想。这首诗的语言明朗流畅,有现代趣味;形象生动,由外及里,挖掘或者揭示出了苇的思想之光——请让我再次朗读他的诗句:“那些内在的光芒\从深吸泥土的根部\攀援而上”,一株挺拔的苇,就长在我们的视野、心上!
成功的诗人胡诗词先生,关心社会,融入社会,一直在四处奔忙——不辍文学写作,支持文学爱好者,宣传企业产品,资助贫困学子——这也真的让我很受伤:我有健全的肢体,却不能发出他那样的热和光!每次我一想起胡诗词先生,我就告诫自己,我就对自己说:不放弃,要坚强。我多次想赞美他,苦于找不到一个符合他的独特意象。张海迪是我们的英雄,是我心中的美人鱼!她在远方。诗人胡诗词也是我心中的英雄,就在我近旁。再读他的《苇》,我才豁然开朗,他那抓紧轮椅的手,就是抓紧泥土的苇的根,热爱与奉献,就是他的挺拔,就是他内在的光芒,他用努力与拼搏攀援而上!是啊,诗人胡诗词就是一株挺拔的苇,扎根在洞庭湖畔的土地上。
多么好的一株挺拔的苇,平凡而茁壮,我们在你身旁,我们一起绿,一起长。现在是浓浓的春天,你在风中领唱,歌唱新的青纱帐,永远美好着的希望。
黄毛丫写于2008年4月3日星期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