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郎的时空隧道
岱岳题诗早滥觞,我今试欲写新章。
登高莫厌群山小,望远方知众水长。
沧海深藏龙世界,鲁原低有圣家乡。
一言留与跻攀者,纵上巅峰勿自狂。
诗贵创新,登临诗固要高远雄奇,思接千载,也要别出心裁,一洗耳目.泰山为岱宗,古人吟咏多矣.杜甫绝唱冠盖今古,“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之大,境界之高,实难再出其右.似乎后人已不能写,只要读这首诗就可以了.但是作为诗人,登高揽胜之际,总不能“眼前有景道不得”,背背古诗就得了.那么怎样写呢?是不假思索,平铺直叙,还是另辟蹊径,言所未言?
诗的首联没有从景物入手,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在诗人的内心,对历来有关岱岳的诗歌文本进行了一次扼要的存档.诗是用另一种语言写的,同时也需要另一种思想.但是有时候,某些"雄直"的言说往往更适合情感或精神的表达.
“登高莫厌群山小,望远方知众水长”。反其意而用之,并有新的发现.哪座山又是最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别说相对稍低一点的山,就是那些小丘陵,也是各有各的佳处啊。“茫茫九派流中国”,众水之长不在目前,而是存在于诗人的思考里,想象的空间里.诗有别解,不仅仅局限于字面的意思,更要穿越语言的丛林,抵达事物的本质与核心,上升到哲理和精神的层面.可想而知,诗人有意识地作了富于暗示性的理念图解,我们完全可以联想到那些身居高位者,飞黄腾达者等等,给人以启迪,以遐想,有无限的可能,这才是诗歌的味道,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颈联是颔联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更广阔的诗意的论证.海底世界,圣人故乡,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存在或史实,而其"海拔高度"是不言而喻的.诗人高度概括,信手拈来,点到为止,一气呵成,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尾联“一言留与跻攀者,纵上巅峰勿自狂”更是奇峰突起,发人深省.是啊,一般人何止上巅峰,大抵是“未上巅峰便自狂”了.道理是简单,可是没人写出来,常人更做不到.值得思考的诗才是好诗,值得记忆的诗才是好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