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阅读是一个起飞的过程——读张子选的诗歌《西北偏西》

(2007-10-22 14:32:18)
标签:

艺术赏析

张子选的诗

《西北偏西》

分类: 我们读诗
 

诗歌阅读是一个起飞的过程

——读张子选的诗歌《西北偏西》

 

 

一、赋陈琐事

    在网上阅读到张子选的部分诗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我近年来在网上读到的最好的作品。

    8月暑热,在一叠书里找出一本册子来读,是花城出版社1991年上半年出版的“花城袖珍诗丛”之《先锋诗歌》。该丛书有很多书目,我购了几本。当时,是否看完,记不确切了。如果以我有在书本上随读随划的陋习来推测,至少是没有认真看完的,和其它书籍一样,看了一部分就被撇下。

    这次是闲中以任务式规定自己全部看完。因放在枕边,所以就看了多次,不厌重读,画了很多的记号,可见,还是有些感受的。:)最大的意外是册中收有张子选的诗二首——《西北偏西》、《老歌》(第79-83页)。原来早就与诗人有过照面,只是不经意罢了。但这也不能全怪我的阅读不认真,确实是咱中国诗人多啊!

这本《先锋诗歌》是残星、义海等选析的。就整体来说,先生们的解析或者读析是很有个性的、有见地的。当然,也有我所不敢于苟同的。书是他们编写的,总得让人说他自己想说的话;书是我买的,也是随我乱画的。:)一般来说,一个读者和编者以及著者,是老死不会相往来的,也惟有这纸笔相谈哈。

    张子选的这两首诗,我喜欢一首。在诗人的大作没成为经典之前,我想很多人也是象我一样背不得,我还是转引一下喜欢的那首——

 

    西北偏西

西北偏西                                  一、引起回忆。

一个我去过的地方                      //

没有高粱没有高粱也没有高粱                二、回忆。

羊群啃食石头上的阳光                        1环境:辽阔、荒凉。

我和一个牧羊人互相拍了拍肩膀              

又拍了拍肩膀

走了很远才发现自己

还不曾转过头去回望                          2事件:人稀;不敢流连。

心里一阵迷惘                                3迷惘:找不到答案。

天空中飘满了老鹰们的翅膀              //

提起西北偏西                              三、结束回忆。

我时常满面泪光                        //

                1986.6.26

 

 

二、比文而读

    《西北偏西》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小层:(见上文)

    “没有高粱没有高粱也没有高粱”一行(句),突出强调植物和庄稼的很难生长,让人想到高原、沙漠,绿色稀少而宝贵。但我觉得这行的语言有些过份,作者的刻意突出反而有些破坏整首诗的含蓄、深沉。或者说,这样的话语方式,有破坏全诗的语言气韵之美的嫌疑,似乎是没有节制的散文白话,忘了内在的节奏。当然,诗人的情感如此起伏到一个高潮前的临界点,也是可以原谅的。只是我读到这里,却想到了台湾林享泰的一首新诗——

 

    风景(其二)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尽管这首诗只是一个唯美的写景,但那语言的美、内在的气质、节奏,确实大可把玩的。(请参阅花城出版社1991年上半年出版的“花城袖珍诗丛”之翁光宇选析《台湾新诗》第137页)

     “羊群啃食石头上的阳光”,是我读了这首诗后最能记住的一个句子,或者说一个意象吧。生活真是太残酷了!诗句真是太美好了!——准确、生动、独特、细节。——土地的辽阔、高原的明亮、地域的荒凉,都在其中了!这一句很是质朴,更有着一种含蓄和隐含,使我联想到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句,所以我才对于诗的前面一句有些微词哈。

    这第一小层是大的场面、场景,尽管有羊群,但总的来说还是远景、静景。说到这景,我感到有些跳跃,一闪一闪的,用一个北方常有的高粱镜头来反衬此地的“没有”—这样的方法只有文字才能做到,影视只能展现,不好对比。羊的动作肯定是近景的特写,动态。但此处使人感到是相反的静:艰难的、滞缓的。整个用交替的闪现,让你仿佛在寻找,就是找不到绿的影子,满眼是辽阔的荒凉和枯燥的沙黄!

    第二层写与一个牧羊人的热情相逢。很难遇到一个人啊,一旦相遇,那一份欣喜与祝福,尽在豪迈粗犷的一“拍”之中!寂寞的孤旅中,陌生感会消失的。正是如此真实的旅行之感,你才会发现,“又”字的魅力之所在。(我觉得这里的“又”比前面的“没有”使用得好些呢!)读者的肩上也仿佛在和这些文字相互“拍”打着。你仿佛身临其境,就是那两个相拥的人之一,渴望和亲情,在自然地、汩汩地流泻——多么好的人,多么好的地方啊!

    然而为什么却很长时间“不曾转过头去回望”呢?第一层和第二层虽是景与事的不同层面,但在情感上却构成了矛盾和冲突——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在诗人心中彼此的不让步!我反复地读了好几遍,我体会是“我”在思考、在品味,是留恋?但又不敢流连!到底想些什么呢?却确实说不出个中滋味,只能是“迷惘”。

“心里一阵迷惘”是一个过渡句,我把它分到了下一层。它原本是对上一层的小结,又是对下文的引起:就是这样的荒凉之地,它却是这样的辽阔、博大,就是这样的孤旅寂寞,它却是这样的热情、坚强。天空中的这些鹰翅,灌注诗人的心房:这些单纯而又复杂、矛盾而又共存的事物,怎么能不令人思索得有些迷惘呢?

    第三部分结束回忆“西北偏西”这个地方,这“一个我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我的故园,只是“我”亲“脚”丈量过的土地,是广义的“祖国”的具体化,是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我”向往和热爱以及不敢停留、不能忘却的地方!爱与痛,恋与离的矛盾在冲撞——愧疚?无奈?悲伤?豪壮?——泪流满面,炽烈的情感,怦然心响。

    全诗的结构传统而清晰,语言质朴而含蓄深沉,看不出有什么“先锋”,也许就只有“没有”那句先锋点吧。全诗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画与动、静、远、近的交错,营造出真实的场景与情怀,再现了地域风貌和人文思想。我始终感到作者是用热烈的颜色画着冷调子的画幅,让你在阅读时情绪涌动,那些泪珠是不仅仅只挂在作者的脸上的。

    最后要说的是我一直在阅读中没有找到残星先生提到的里尔克什么的那东西。我这么说也不是为了什么,我只是要说出一个读者的诚实来。

 

                             2007年国庆节(2日午夜)于津城麓头山学生公寓

 

三、兴致为说

(一)   阅读的价值

阅读是个人精神享受和思考的事儿。

向内:1、是一种对外部世界了解的渴求;

      2、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位置确定与定位;

      3、是一种文化呼应的满足;

      4、是一种内省意义的审美“吃饭”——日常需求,既不伟大也不崇高,如同身体的成长壮大。

向外:1、是对诗人的最好尊重——我不知道有些诗人是为了什么,他为什么不在意人们是否阅读他的作品和文字。他为什么只满足于出版和商业炒作?!

      2、是对汉语言文化的真实传承——这是一个绕弯子的说法。不用汉字写作的不是汉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化的一个巨大的隐性部分就是阅读:人们的喉舌运动而发出的汉语言文字的声响!没有这个基本的事实和前提,一切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什么的都是虚无的或者是幻像的!及时所谓的伟大的思想,也是子虚乌有的。

      3、是写作的两个目的——抒发、传达——的贯彻落实:唯有阅读才得以使一切文字找到归宿,阅读成就写作。我坚信写作是一种过程,是作者的喷发与阅读的还原、呼应和生发。

 

(二)   阅读的过程

1、文本出发的还原奔跑。

A、文本是跑道,阅读是飞机,还原是速度和升力。离开文本的阅读是伪阅读。

B、找到能量沿着文本的跑道起飞。在文本的土地里挖掘作者深埋的那个宝贝—-思想、情感、美感。

        2、紧紧抓住意象这个导航员的信息方向。

            A、那些意象的灯标是速度的、上升的梯子和翅膀;

            B、那些语言方式是一种渗透在空气中的升力;阅读是浮在美感中进行的,那种感觉是醺或飘。当然有一种是愤怒(批评、反驳、斗争),或者是熄火、死机(把文本扔得远远地)。

C、跑道的方向性不可改变——那些意象的关系与联系不是杂乱的。

   3、飞向意境的蓝天。

       A、蓝天的博大——意境的美感是丰富的意蕴,阅读的个人填补,仿佛飘缈的白云。

       B、在蓝天上俯瞰起飞时的跑道——我以为是一种文学的回味与把玩。——我以为这一点才是所谓“纯文学”的应该所指呢。

2007年国庆节(3日上午)于津城麓头山学生公寓

 

 

四、画蛇添足

    为了不掩人珠玉霞辉,我这里还是把那书上的解读附上,以免我之错,误导有为之青年,这也应该不是盗版之列,而是宣传哈。:)

也许在1986年时,张自选确实很先锋呢?!

 

    【简析】  新时期以来,以杨牧、章德益等为首的西部诗在诗坛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张子选是西部诗的新秀。《西北偏西》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扇大西北风情。西北偏西,羊群、老鹰,构成了这儿最生动的自然景观,牧羊人是这片原始土地的文化衍息者,“我”则是新一代文化荷载者。

    场景一,牧羊人与我。在两种道德观、文化观的持有者之间,隔膜和怅然不可避免。

    场景二,我与西北偏西。西北偏西早已超越了一种地理人文概念,而上升为一种文化表征。对荒蛮故乡爱之弥深,痛之弥切,对贫穷家园恋之既深,仰之愈诚,这一切都使身居异地的诗人遥望故园时感慨万千。

    德国诗哲里尔克说诗人的使命就是成为大地的转换者,把陷入历史迷误和困顿中的大地转换成诗意的大地,使这个赢弱短暂的大地“在我们的心中再一次不可见地苏生”。换句话说,诗人的力量和信仰在于“苏生”一种文化,一个远古人类之梦,甚至大地。《西北偏西》让我感激地想到了这些。

                                                   ( 残  星 )

 

 

                                    2007年10月20日上午抄于津城 石窟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