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忘却的蛇
――以冯至先生的《蛇》为例浅谈意象与意境
黄毛丫
情是诗歌的目标之一,景是情的另一种形式;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特性是较平面的、静止的;情是作者要传达之意的一部分(有时是全部),它的特性是主体的、真挚的、浓烈的、起伏的。
意象如同是亮着的电灯;没点亮的灯泡是物象或语象;电流就是作者之意。
意象参与情和景的构成。意象使画面更真切、细腻、生动、立体、传神;使情化抽象为具象,可知、可见、可感。意象的特点是变形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体验之结晶。
诗歌中缺乏景的情况也有,情绪的起伏变化与变形,形成情境;情境感染读者。
情景交融形成意境。所谓交融,就是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有生命力地鲜活起来,就是完整准确地把情表现出来,把意传达出来。
意境如同磁场,那些意象的铁屑都本质上在有规律的排列和指向。


意境的美学特点是形成氛围,笼罩读者;不断渗透,感染读者;品玩回味,缠绕读者。
蛇
标题“蛇”,只是一个物象或者语象,起一个标示作用。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song)惧!
第一小结:
第一行中有“我”(人)、“寂寞”、“蛇”三个象,而且“我”还是虚的,只是出现而已。只有“寂寞”这个本身是虚的、抽象的概念成为意象。可见作者把标题以“蛇”名之,其实就是要写自己的“寂寞”。
第二行补充说明第一行。第一二行实际上是连起来的一句:我的寂寞是一条冰冷地没有言语的长蛇。分行,突出“蛇”的特点——冰冷、没有言语,很独创地完成了一个意象。既是情,也是景,景很小,是个特写。
三四行写情。第三行“姑娘”(人)的呼唤语,与“我”相对,说明情感的方式和指向:是一种思念、倾诉。“万一”、“千万”体现出爱的胆怯和真诚与无奈。
第一小节完成了“我”、“寂寞”、“蛇”三者关系转换:写蛇就是写寂寞,写寂寞就是写我——顺序巧妙地颠倒过来了!
一二行与三四行所写,情景交融。
我在思念姑娘(你),如果你知道了,请不要害怕地拒绝我的寂寞这条蛇,因为你也会思念也会寂寞。
奠定了整首诗的诉说、叙述方式。
在第一小节中,还只是“蛇”的出场,还只是外观和触摸的感觉——冰冷、不言、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第二小节:
一二行是写情。情绪开始扬起。暗示“我”和“蛇”的“伴侣”关系,且故意说是“侣伴”。另一方面也照顾了本节内的韵律节奏。
“乡思”与“相思”同音,又是一次暗示。有“再回”的祈望,令人遐想上次的相见,期待再次的相逢。
第四行补充说明第三行,完成“草原”的意象。而且具有画面感。既是情也是景。这景,让读者在大小之间不断叠印。
一二行和三四行情景交融。
这一小节深入到了蛇的内心之想:我最好的伴侣蛇思乡病一样想着回到你草原般的头发里去呢!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qian)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第三小节:
第一二行是连接在一起完成“走过”的动态意象。“月光”、“轻轻”、“潜潜”,再次体现爱的胆怯与羞涩。
“月光”还暗示了夜,照应后面的“梦”。
第三四行是连接在一起完成“梦境”的美好意象。想象奇特。神游之“蛇”衔来仙草花!
以上是两个动态的画面,生动、细腻、美好,意象完成了情、完成了景,情景交融。
这一小节写蛇的动态:偷偷来到你近旁的蛇,又有收获地回来了。这种“寂寞”,也是甜蜜。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song)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qian)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回顾整首诗,每一处都在写蛇,可谓甚切。叙述流畅,由外到内,由静到动,结构完整。语言朴实、虔诚。意象独特而创新,想象奇异而美好。情景交融,意境氛围浓,感染力强。全诗最大特点就是拐弯抹角,写出了蛇的全部外表、思想、行为,塑造出一个完整而美好的蛇的形象——也就形象化地具体地写出了“寂寞”――也就是“相思着的我”的情感、心态,极富有情趣和新颖感。人贵直,文贵曲,诗更亦然。
鲁迅先生称赞冯至是中国第一抒情诗人。
20年前我第一次阅读这首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常常说“我的思念是一条冰冷的蛇”呢!我叹服冯至先生意象的独特发现和独特体验,具有唯一性和可接受性。(谷子)
2007年9月4日1点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