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的丁香
——在网上读丁香花开的几首诗
只是听说过丁香,没见过。
一查资料,才知道丁香是香料植物,常绿乔木;夏季开花,花淡紫色;干燥花蕾入药称“公丁香,花蕾可提取丁香油为香料;果实称“母丁香”。丁香花呢,又名紫丁香、百结花等。初春开花,花单瓣或重瓣,花端四裂,筒状,呈圆锥花序,瓣柔色紫,清香袭人,为我国著名园林花卉。丁香花花期4—5月,9—10月朔果成熟。丁香花原产我国。据统计,世界上丁香花品种约有28种,我国就占23种,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丁香花主要品种及变种有:白丁香、紫丁香、佛手丁香、北京丁香、云南了香、四川丁香、关东丁香、小叶丁香、羽叶丁香、红丁香、蓝丁香、花叶万香等。多乎哉,不多也,怎么就有数不过来的感觉!丁香花性喜阳光,稍耐阴,耐寒性强,也耐旱,喜湿润,忌渍水,切忌栽于低洼阴湿处。嘿嘿,长知识啊!
写诗的丁香花开,是丁香也是丁香花,还是丁香花儿正开,多好啊,芬芳的名字!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我不曾见过你,你也未曾见过我”,我只是在网络上阅读她的诗歌。呵呵,“唯有暗香来”哈。
在感谢网络、感谢作者之余,我还得说明,我仅仅只是一个读者,我只能说出我的阅读感受,仅供参考和切磋交流。我的不足或者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之一:花朵开放在平凡的土地上
之一(1):
擦皮鞋的妇人
怯懦的眼神夹杂一丝笑容
头发已经花白 看上去很枯燥
她的灰布棉袄有些眼熟
想不起到底是谁穿过
她小心翼翼卷起我的裤脚
干瘪粗糙的手 麻利地干活
沉默地看着 风吹乱她的头发
仿佛担水浇地的婶婶
亦或弯腰割稻的姨娘
我有些不安 开始鄙视自己的渺小
开始厌恶心底日渐滋长的浮躁
她扭头取刷的瞬间 我收回了脚
她张着嘴 象是要说话
迷惑 僵持在她手中的鞋刷
掏钱给她 谁也没对谁说话
之后 她继续张望过往的路人
我头也不回
混迹在人群中 低头疾走
黄稻谷子读后感:在《擦皮鞋的妇人》中,我们看到一个“小资阶级”或者“白领”的“我”的内心——矛盾、困惑、怜悯。“她的灰布棉袄有些眼熟/想不起到底是谁穿过”、“仿佛担水浇地的婶婶/亦或弯腰割稻的姨娘”。在“我”的心中,真正的“农民的儿子”的情结,一下子展示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头也不回/混迹在人群中 低头疾走”了。这样关注生活,反映现实的诗歌,一直是诗歌的责任和任务之一。
之一(2)
我坐在笑脸的中央
二十八层的高楼 竣工了
人们热热闹闹 选购新房
谈论整体浴室 象牙床
我
坐在笑脸的中央
蹲在棚户的民工 面色灰暗
笨拙地数点 皱皱巴巴的钞票
大大的无籽西瓜 上市了
人们吃着
甜甜的西瓜
每斤只有二毛八
我 坐在笑脸的中央
手掌布满老茧的老农
尘土满面
天黑了 还没有赶回家
一则消息不径而走
人们议论 加薪的“二五八一”
羡慕李姐 嫁了个处级的先生
我 坐在笑脸的中央
衣衫褴褛的老妪 佝偻着背
在垃圾桶边 贪婪地翻找
忧郁的诗行 昭示于众
人们指指点点 字里行间
情感流露 深深浅浅
我 坐在笑脸的中央
有谁注意 诗行背后忧伤的眼神
太阳累了
人们欣慰 久久的夏雨
浇凉了七月的流火
我 坐在笑脸的中央
天空漂浮 雨做的云彩
我坐在笑脸的中央
风携的沙尘 溅入了我的眼睛
黄稻谷子读后感:《我坐在笑脸的中央 》这首诗,很明显,是一首反映现实的某些侧面,干预生活的习作。作者选择欢喜与无奈的两面,“我
坐在笑脸的中央 ”,这样构成数学里的“对顶角”的结构,用矛盾的两面,来激发读者的思想。纷繁的人世,我们不指望诗人会有什么良方。诗作,也没能说出什么结论性的思想。因此我建议,答案留在每个读者的心中也好,诗人的工作就是撩拨人们的思想。那么,删去末尾两小节吧。
之一(3)
黄稻谷子读后感:文学艺术总是不能离开生活的,诗歌也是这样——这点,大家都知道。同时,艺术也要干预生活,暴露、思考、批评、赞美、呈现、歌颂,就是它的方式——这一点,很多人开始忘了。
近些年来,写个人的东西多了,写内心的东西多了,写思想的东西多了,尤其是诗歌。但总的来说,呈现的趋势是视角越写越小,越来越自我,渐渐的远离社会的主体风貌,极端地个性化,极端地反叛所谓“代言”,造成了只有“小我”,没有“大我”。这不能不说是诗人在社会中的缺位和失职。现在都在感叹诗歌在经济社会中的没落,不能不说,对于创作领域,其中有着某种成分的咎由自取。我以为这是除金钱外,诗歌的又一悲哀。不能去指望诗人的自觉,读者唯一的选择,就只能远离。
丁香花开的诗创作,没有丢掉社会责任,我以为是难能可贵的。她的诗歌从内容上来看,很大一部分就是写自己对外部社会的观察、认识。身边的普通生活也是她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她挥笔描画、用心体会、极力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我想,对于纷繁的世态百相,作者也和大家一样,肯定有自己的主见、判断以及困惑、愤怒等等。可喜的是作者始终以诗人的眼光去从生活中抓取素材,选择自己的角度,用诗歌艺术的方式结构,形成独特的言说,读后启迪人思考。
读丁香花开的这一类诗作,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作为读者你觉到很真实,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同时又感到一份熟悉与亲切。这都来自于诗歌中“我”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我”是整个叙述结构的主线或者暗线。这一个“我”,我们太熟悉了,就像身边的人,就像我们自己。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的所见所闻,就是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作者就和我们一样在这生活中,只是她还淘出了思想的金子。
题材、视角、思想的靠近读者,使得丁香花开的诗歌,总是拥有广泛的读者。她的诗以朴素的话语,直接沟通心灵,让我们不得不在诗歌的引领下又一次审视熟视无睹的人与事,从细小的事物感知社会的万象,净化自己的灵魂。
读丁香花开的诗歌,使我们再一次相信,我们脚下这平凡的土地、身边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是艺术的源泉,任何诗人也没有远离和抛弃的理由。
之二:芳香的花瓣展开的疼痛
之二(1)
沉默不语
当你把手伸向我的时候
我开始后退
你期盼的目光 盈盈如水
我木讷地望着你身后
沉默不语
你总说
望着天花板的时候 就想起了我
月朗星稀的夜晚
总会在天上寻找 最闪亮的那一颗
泪水 不经意就模糊了我的视线
不要在灯下圈点 我写的那些诗句
不要在深夜回想 我曾失口的那句话语
也许 仅仅只是为了
日后 某个黄昏的落寞
听听窗外的风声
那里有夜的呓语
过尽了千帆 望不断天涯
我只能手捧 沉甸甸的心事返程
站在秋天的深处
祈盼漫天飞舞的雪花
尽管早已不是
雪地写诗的那个少女
只想有一天 厚厚的冰雪
凝固血液 洁白世界
黄稻谷子读后感:《沉默不语》是一首言情诗。“我木讷地望着你身后”,说明“我”还是有所顾忌。在顾忌之后确实又有“泪水 不经意就模糊了我的视线”的内心感动。对方也不是无风起浪,“不要在灯下圈点 我写的那些诗句/不要在深夜回想 我曾失口的那句话语”。“我”还是有一些诗句和模糊的话语,让对方在长久的期盼后(或期盼中)不能不逆流而上啊!停留于纸上,保存了一份美好的回忆,及至见面,却又是一个不能打开的“黑匣子”。因为“早已不是/雪地写诗的那个少女”。这确实是当今现实社会人们情感丰富、浮躁,乃至于情欲张扬的现象的准确再现。“我”也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只好“沉默不语”,“只想有一天 厚厚的冰雪/凝固血液 洁白世界”。不能决然的转身离开,只能迟疑、暧昧和寄托于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最好是一种既不损害美好,又不再往前走的“冷冻”似的、冰雕似的美妙!面对社会现实,作者不可能提出一剂良药,只能这样诗意地在道德的范畴内舞蹈。
之二(2)
你从来时的路上离去
一夜之间 秋意的温暖被寒冷驱散
呜呜的北风 肆虐穿行大街小巷
天空没有天鹅绒
飘落
我走不进白雪的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 已划燃了第一根
潮湿阴冷的夜晚 乌云遮挡月光
孤独的灵魂 在黑暗里没有方向地游荡
你来时的模样 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
是谁的笑脸 灿烂得象花儿一样
你走后 不要担心我会是怎样的悲伤
我早已学会与别的诗人一样
坚持一手劳动 一手创作
滴滴泪水 在夜的深处凝结诗行
粗糙琐碎的生活 不会磨灭我最初的幻想
笑着要你看天上那朵飘浮的云彩
假装不去在意 你眼底隐藏的忧伤
你从来时的路上 离去
回头看了又看 望了又望
我始终没有伸出我的手
直到你消失在远方的苍茫
黄稻谷子读后感:《你从来时的路上离去》同样也是一首很好的言情诗。对爱的追逐,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哪怕那是一份幻想,因为爱,“笑脸 灿烂得象花儿一样 ”。这没有什么不好,我希望所有的人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是的,更多的是停留在友谊,满足于心与心的理解和交流。“你走后 不要担心我会是怎样的悲伤/我早已学会与别的诗人一样/坚持一手劳动 一手创作”,在现实的社会中,始终还是有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规范着行为。在幻美的世界里“滴滴泪水 在夜的深处凝结诗行/粗糙琐碎的生活 不会磨灭我最初的幻想”;在现实中的“我始终没有伸出我的手/直到你消失在远方的苍茫”。这样一种极度矛盾而又止不住的美丽忧伤,感人、诱人,同时也令人惆怅。这也就形成了诗的一波三折之美。
之二(3)
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好象是梦里 隐隐约约
一个声音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呼唤 伴着船桨划响的水声
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一声 一声
惊飞 林间打盹的夜莺
唤醒 床榻沉睡的灵魂
我推开窗儿 贴着窗棂
细细辨听 声音传来的方向
呼唤 来自澧水的下游
逆流而上 由远而近
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一声 一声
伴着 低缓粗重的呼吸
夹杂 殷殷期盼的颤微
(微颤)
莫非 是那消失澧水的少年
突然想起 当初留在耳边的诺言
按捺 急促的心跳
赤足蹑走 霜浓露重的断桥
屏息聆听 呼唤来自谁的心房
(灵)
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一声 一声
沉睡百年的诗魂 苏醒
冰雪封冻的血液 沸腾
愰若 隔世离空的幽魂
划着 搁浅五百年的扁舟
再续 沉睡千年的传说
一阵凉风 吹来夜的冰冷
飘飞的心魂 慌乱地躲进躯体
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一声 一声
消失在 茫茫的黑夜里
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
一声 一声
揉碎 苍凉疲惫的心
而我 却不敢回应
黄稻谷子读后感:《是谁 轻轻呼唤我的乳名》这一首诗,整个的结构很好,形式的运用也还是很好的,有娴熟之态。是的,作者运用和借鉴了完美的形式。不管是谁来读,都会感到音乐之美。我感觉内容芜杂了点,还有待于去杂留纯,更加精炼、集中。反复的细读,还是感到形式的东西大于了内容,或者准确点说,思想的、情感的深刻性,还有一丝遗憾。
之二(4)
黄稻谷子读后感:丁香花开的言情诗也是独有特色。
我之所以不用“爱情诗”的概念,杜撰出一个“言情诗”来,是基于当前诗歌创作中,特别是网络写作中友情唱和、临屏写作之类的滥觞。这一类抒情诗歌的主体情感是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网络的远程、虚拟等特性的影响,使得作者们将理想中的幻美的成分更多的赋予对方,因而又超越友情具有“爱情诗”的意味,呈现朦胧的爱情诗之状貌。
丁香花开的这类言情诗也是很有时代特色和代表性的。
当前,网络上的泛情较为严重,真实、感人、有价值的,不多。正因为这样,我很认同丁香花开的言情诗。
读者可以从阅读中领略到丁香花开的言情诗,有着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有着丰富的细节和真挚感人的浓烈情绪;有着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力量;有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之美。
艺术不能离开模仿。模仿生活,模仿经典,然后才能高于生活,才能卓然创新。在成熟诗人的道路上行走的丁香花开,活跃在网络中,我们希望她在借鉴与运用上,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着意于形式的玩味;在注重诗歌思想性的同时,更加着意于诗歌语言的灵性,这也是我们的共勉。
200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