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学生阅读理解诗歌课堂教学实录 |
分类: 诗客茶堂 |
——以一堂教学实录来看学生们是怎样理解诗歌的
一是背得:
教师:同学们读过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吗?
师生:一起背诵《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是有自己的理解:
教师: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谈谈为什么喜欢,好吗?
学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十分新颖,富有创造性。
学生2:“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树在春天里的特征,歌颂了春天的美好。
学生3:“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绿的柳丝和刚吐芽的柳叶比作珍贵的“碧玉”,可见作者对柳树在春天里的形象的喜爱。
学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诗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裁”用得既新奇又贴切,对我们写作有借鉴作用。
三是在引导下深刻体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二月春风”为什么可以比作“剪刀”,而不是“菜刀”“柴刀”或者“手术刀”之类呢?
学生5:柳枝吐绿时节,气温乍暖还寒,细长尖尖的柳叶很像剪刀的样子,所以比作“剪刀”。
学生6:因为春天到了,燕子飞来,而燕子的尾巴就似剪刀。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考虑。
学生7:因为上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一个“裁”,裁剪当然只能用剪刀。
教师:对!可见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光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我们还应该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请哪位同学就本诗歌从语言文字上来提出一个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问题。
学生8:老师,为什么作者讲细长尖尖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有同学已经初步摸索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门道了。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上面那位同学的问题。
学生9:因为诗歌的上一句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
教师:但问题是作者为何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而不是别的纺织品呢?
学生10:因为在古代丝绸是珍贵的物品,我想作者这样比喻,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教师:只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
学生11:作者还对春天进行了赞美。学生12:也是诗人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惊叹。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这一句,作者将柳树比作“碧玉”,碧玉也是珍贵美好的东西。
……
教师:所以还请同学们注意诗歌的题目《咏柳》,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柳树。
学生全体:是春天的柳树。 初春的柳树。
教师:对了,是初春的柳树。柳树春晓,繁而不茂,精致细小,诗人发现了这一点,觉得大自然了不起,太美了,所以作者觉得大自然不会仅仅这样无意,一定是有非凡的具有像人一样的灵性,应该是有意裁剪,精心装点而成,是它精心织成的丝绦,只有织物才能裁剪。但柳条和柳叶不是“丝绦”,却偏偏说是。为什么这一首会特别精彩?
学生12: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里面去了,用珍贵的物品来寄托诗人的情感。是作者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教师:是的。好一个“作者创造性想象”,除了我们上面的分析和阅读,这“创造性想象”还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提醒同学们从诗歌的文字上去找和落实。
……
学生13:我觉得“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的“妆”也不能少。因为在古代梳妆打扮是女人们的事情,而裁剪这工作也是妇女做的事情,叫“女红”。因为诗歌第一句说春天把柳树打扮得如同“碧玉”,才有后来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来补充说明打扮柳树用的东西和样子。没有前一句做铺垫,后一句就会显得非常突兀和不协调。
教师:这位同学通过诗歌的语言发现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体验独特,是经过了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思考。那么,请问“女红”一词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13:好象《红楼梦》里看到过。四是开始注意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多读几本书。读时不能光看故事情节,要多想一想作者怎么写的,注意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因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由文字串联起来的。作品优秀,首先是文字的功劳和魅力所在,是作家在用词谴句上的独具的艺术匠心和作者内心情感的对象化,而且只有运用汉字的汉语才有,这在别种语言里是找不到的。就《咏柳》这首诗歌而言,是诗人贺知章对汉语无畏的探索和天才的发现,是诗人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惊叹。这首诗歌因语言的和谐统一的运用,成就了诗歌的整体深层的和谐。到这里我们对诗歌文本的“还原”成功。还原就是从文本的字词入手,深层次解读文本,使阅读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和美读,从而最终学会阅读。 …… ……
教师和学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