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来自于一个诗歌朋友的诗中之句。生活的现实就是这样,一旦分离漫长,就是渐渐的遗忘覆盖而来。昨天翻检报刊剪贴本,看到她的诗歌,才又想到她,回忆音容笑貌,已是茫然,只是这些诗句,依然“见字如面”。
朋友是小婷,一个真的很小的朋友。我剪贴的是她发表在报上的《无题二首》。没有注明时间,也许是2000年时剪贴的。当时见这诗时,也是有好几年不得她的消息了。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夹山笔会吗,我都记不清了。她青春年少,比我更年长的几个作家总是喜欢逗她玩。只记得散会时返家,他要随我们一起的李代高先生去我们津市小城玩,后来又要跟着杨桂生先生,再后来是轮到我了,文朋诗友们只是好玩,全没当真,她似乎是在失望中和我们道的别,她是澧县人,她在澧县下了车,我们继续向东的路程。第二次见面是在龙王洞笔会上,有天晚上,她把别人轮着在看的诗歌日记本拿给我看。满满的一本,文友们唱歌跳舞回来后睡了,我还在看着。我看得很仔细也很认真,总之是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看的。我几乎看了一晚上,没事,也是蛮有味。
我觉得她就是一个“未名诗人”,当时很流行这样称说诗歌写作者的。她的诗,在我现在的印象中,大都写得很真实,很随意的,自由得很,反复修改的不多,都是及时有感而录,从批注的时间看约略有些是午夜或之后写的,可见她是个夜猫子,是一个多思、善思、勤写的人。
我是个不会文娱活动的笨人,也不善于社交,有个下午,我就到附近一个山溪的卵石河床上去寻石头,她也要去。记得那次我寻到一块石头,像人的一只脚印子,脚趾状貌依稀可辨。她要看,看了还要我送给她。我不肯,她就不还给我,我只好答应给她了,毕竟她还是个孩子,拗不过她呢。等我们返回来,错过了笔会的集体合影。
参加笔会的业余作者人数很多,见面总是爱谈文说诗,围着作家、编辑说得很热闹的。至于相互之间的单位、生活、经历却谈得很少。仿佛听人说,这个有时还抽烟的小女孩,是常德师专的学生呢。这次散会后,她又说要到津市去玩,硬要跟着我去,大家也还开些玩笑,我只好答应了。
从笔会到做客,我们几乎都没有谈写诗,那个时候我们业余作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写得很勤奋,远离理论,谈不好作品,三言两语,就在好好声中结束了,还总自以为是,就是没学会思考,也不太会思考,即使想了点什么,也怕说错而没有说,至少我就是这样子的。我觉得她的很多诗随情、率真,直抒胸臆,鲜灵灵地蹦跳出来,很有灵气,这似乎是她最大的特点。在读她的诗辑时,时不时总有一些极其独特的体验不同于常人而具个性,闪现着青春的光芒。再一个特点就是传统在她的诗歌中没有一点影子,她的语言和话语方式,总是以前卫的意象和结构生成,闪烁而跳跃,整首诗一般都是短小的或者近于片断的,读她的诗,像捕捉一只胆小的兔子。我一直没说,好像也没时间说,更因为不会说啊。那时我正一味地沉浸在《我的湘西北》的歌吟趣味之中,在民歌里寻找着什么,时常在语言的把握上挣扎,很是羡慕她的情绪涌动和大胆洒脱。
那时我的房子极小,孩子也小,床都是像学校的高低床一样的,我女儿睡下面,她是大孩子就爬到上面去睡,我贯彻的是客随主便的方针。我是不会待客之人,以为随意就好,现在想来都还惭愧和内疚。头天晚饭时到,第二天玩了半天,她就走了。这一些,保留在记忆里,迟至今日才理出个头绪来,说出来等于没说,也不一定对,这样也好。因为她毕业后人在何方,依然无从知晓,是否还在写作,我亦不知。
重读她的两首诗,唤起我的回忆。她的诗句,仍然使人感到际遇的飘忽和内心情感的炽烈,青春的忧郁洄流。这也许是她的诗歌的又一特色。世事沧桑,人在天涯,我只能说:年轻的诗歌朋友,未名之诗人,你在他乡还好吗?还在写作亦或远离?既然你早就知晓“一扇门是枪口,一扇门是诗歌”,无能你怎么选择,都是幸福的。你不再是黑夜之子,这是肯定的,你是花丛。
2007年5月12日晚草 2007年5月14日晚抄改
附:小婷发表于《常德日报》的诗歌
无题二首
一
削弱的肩胛微微颤抖
那不是你应当承受的力
命运的脚步悄无声息
但是,伊
你决不可以垂败于自己
我已经暗恋你很久了
这种暖意已升至眉梢
并被一小撮头发遮蔽
孤独而幸运
一句久未说出的话语
一个从未道破的秘密
在历经岁月的诅咒后
终成讖语
横穿我晦暗的四季
泪染的红妆是祭品
祭祀你与苦难同在的幻想
在你虚弱的背景后
我欲言又止
众鸟嘶鸣而去
二
同时打开两扇门
宿命的门
一扇门是枪口
一扇门是诗歌
而夜之上
是谁鼓翼飞翔
是谁在布景后
偷窥我的忧伤
居住在内心的
纯蓝之欲
形成
整个季节的绽放
我持枪的主人
在零点扣动扳机
点射我
细小的幸福
金属的枪口
瞄指诗歌的心脏
准星
是我——
我是黑夜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