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古泽野里恐龙身边的那一头大象——关于诗之象的历史

(2007-04-16 13:52:13)
标签:

文化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诗歌

分类: 诗客茶堂

远古泽野里恐龙身边的那一头大象——关于诗之象的历史

 

    1、山野之物象——现实动物之象

    远古的山岚起伏,原野茫茫;茂密的森林,沼泽和湖泊是巨大的镜子。那步履蹒跚而来的不是恐龙,是真实而亲切的象。那些远古的人们,好奇、惊惧、勇敢地走近象;人们感叹它身躯的庞大,所以称它大象。――这是我想象的一个遥远画面和镜头。

    象,一种哺乳动物。现在听说的是非洲象,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是我们目睹象之风采的主要窗口。其次是到动物园看大象。现代生活中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象的样子在远古给人们的印象确实太深了。所以,它被牢记,被刻被画。最早的象字,在甲骨文字中,象形特点突出,显现大象的长鼻。透过古老的“象”字,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古人的眼,在密切注视着那些态度温和、以植物为食、团结而神秘的群体。

 

    中国古代,对于象的记载很多——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之形。――《说文》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如果有幸捡拾到象牙,那可是天大的喜事,不仅要佩戴在身上,还会用它来制作许多美好的东西——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象床(象牙装饰的床);

    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

    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

    象箸(象牙筷子);

    象口(象状香炉口)。

 

    人们和象生活的很近,但却不能了解它,象充满着神秘!人们就连说话,也会离不开象。也许当时的人们谈论象,就如同现在谈论足球、谈论超女呢!

    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

    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现象

 

    甚至连人的外貌肖像也愿意与大象挂起钩来——

    象恭滔天。――《书·尧典》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张廷玉《明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远古的象日渐远离我们,另一个思想的象,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不能分离——

    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图像、肖像、遗像、偶像、形象、影像、物象、脉象、病象、象意(如意)、幻象、映象、景象、现象、显像、险象、活象、极象、象貌、象模象样、想像、表象、气象、星象、真像、假象、具象、对象、抽象、象声、象声词、象限、象形文字、象征、象棋……景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流沙河先生曾幽默地说,长鼻象孳生出了这许多的象来了! ——这不能不说是人的认识、指称的迁移。

 

   《韩非子·解老》说:“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动物之象,就这样一步迈进了人类的思想、文字和审美的领域!

 

    象之初始,由一物到它物,实物到思维,由现象到概念,精神反映物质,意识指称物质、命名事物。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远古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一次飞翔!

 

     2、甲骨之纹象――现实的事物之象

    现在,我们每每所说到的“象”,似乎与动物的象没有了多大的关系了!

    这还得从古老的迷信活动说起:三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商民族迷信鬼神,为王者也是一样。每有征战、封官、打猎、祭祀活动,都要求神问卜后做出决定。占卜的过程是这样地:卜师用青铜小钻在一片龟甲上或者一片骨头上钻一个小凹孔,然后用炭火烧红钻锋,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出一些细小的纹路。卜师观察裂纹,便可推断吉凶,然后在裂纹旁刻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卜师的名字;

②占卜的日子;

③主人所问的事情;

④卜师的结论,即是凶还是吉。

然后保存起来。这样产生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卜师刻下的那些结论叫卜辞。

    如果我们暂时忽略那些文字,紧紧盯着那些龟甲、兽骨上的裂纹,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查阅字典,中国人的象字,本来就有形状;样子;景象的意思。当某位占卜大师盯着这些裂纹的时候,难道仅仅只是些裂纹吗?

    卜师看到了“象”。

    可见,龟甲上的裂纹,是象的变异,也是初始的微观世界之物象啊!

 

    3、周易之卦象――符号之象

    商亡周兴,这个时候,就有了《易》这本书。所以也叫《周易》。《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奇书,地位极高,被尊为《易经》。

    传说《易》是伏羲老祖写的,他创造了八个符号为八卦,用来象万物的八类—— 乾卦象天类;坤卦象地类;坎卦象水类;离卦象火类;巽(xun)卦象风类;震卦象雷类;艮(gen)卦象山类;兌卦象泽类。这些就是所谓的卦象。周人也喜好迷信鬼神。(其实迷信也并非全是愚昧,有时更多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祈望。)周人也许是龟甲难寻,也许是与时俱进-座机变手机,改用了蓍(shi)草(俗名蚰蜒草或锯齿草)的茎杆,按照某种方法,排列成卦,推算成爻(yao),然后象翻字典一样地查看《易》,看此卦此爻下面的筮(shi)辞说些什么,以定吉凶。那些系在卦爻下面的筮辞,也叫系辞。

    我对那些表示八种卦象的符号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另一种兴趣――离开原始的事物本身后的一种抽象表达。

    《易" 系辞》中有两段话阐述孔子对卦象的看法: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可见,《易》之卦象,富有征兆的意味,更主要的是“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充满灵动。但卦象固然孕育着朴素的辩证法,同时又笼罩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也不是很可取的。然而卦象的妙不可言乃是“象”在观察、思维空间的又一次形而上的抽象再生,进入理性逻辑思维的轨道!抽象、集中的表达、象征

 

    4、筮辞之意象――文字之象

    《易》中的系辞——

    《乾·初九》:“潜龙。勿用。” ――这是在警告你勿妄动。深水里有恐龙(或鳄),象征危机潜伏。

    《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su),其形渥。凶。” ――三足鼎锅因断腿而倾覆,食物倒了一地,要负重刑。这显然是象征。

    《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古制,城墙外有壕沟谓之隍,用于战争防御。城墙崩垮入壕沟里,象征着防御力量的全线崩溃,还能够用兵吗?当然“勿用”的好。这个象征奇妙之至,很难找到替代。

    《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明夷即鸣鹈,一种食鱼的水鸟。鸣鹈垂翼而飞,显得颓唐,正如某个君子困顿于路,快饿死了。……前事为象,后事为征。

 

    流沙河先生说:“《易》的筮辞里莫不有象――语言艺术的象,这种象,比卦象的生命力强大百倍。……语言意识形象之象,…在《易》中是菁华。这种象也很妙,妙在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以物象喻道理。这就是《易·系辞》所说的‘以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没有这种象,哲学仍然能存在,文学(首先是诗)却不能萌芽。”

    运用文字对事物的再现、表现开始了,诗歌之象诞生了。

    诗歌之象称为意象。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许多象的技巧。按照意象的特点又可以更加具体的区别为赋象、征象、喻象、拟象、兴象、隐象、典象等等。乃至于灵动的象外之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